香气在银幕上浮动《香水》

看人,第一印像很重要,看电影,第一个画面也很重要。

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的新片《香水》的第一个画面就是男主角班.卫修(Ben Wishaw)饰演的“葛奴乙(Jean-Baptiste Grenouille)”的鼻子

香气在银幕上浮动《香水》鼻子用来呼吸,那是生存的工具;鼻子用来闻嗅,那是辨别滋味的工具。鼻子阻塞,还能靠嘴呼吸,鼻子失灵,人生就失了颜色。汤姆.提克威用了这么鲜明的鼻子意像,清楚标示了这是一部挑战感官,也要表现感官的作品。

《香水》根据德国作家徐四金(Patrick Suskind)的小说“Das Parfum”改编而成,从结构和剧情内容来看,汤姆.提克威算是相当忠实地遵循原著的架构和趣味来重现文字的世界,但是文字不能让人闻见香味,只能靠想像去寻觅香味的味蕾;电影也同样只能让观众看著银幕上浮动的香气,怎么也闻不见。

然而,我却是宁愿闻不见的。看见是真,听见是真,触见是真,我们同样相信闻见也是真,这就是感官世界一再积累的真实印像,一旦只能想像香气,而不能闻见香气,感官接收的落差,可以被人指控是美感的失落,却也保留了绝对的想像,如果不能真的掌握或诠释一种美感,留给空白,留给想像,或许还是一种比较委婉的美学处理。毕竟,若真是闻见了任何香气,一切就著了相,定了型,再无想像空间,如果一切都只是在空气中飘渺浮动的暗香想像,不确知,也难以掌握的香气介子,反而给了欣赏者无限辽阔的空间。

徐四金和提克威都明白“对比”是艺术欣赏的重要媒介。

香气在银幕上浮动《香水》传统上,感官敏锐的人都出身自高贵家庭,因为经济富裕和地位尊荣,才有馀力去开发感官品味,但是后天训练未必能培养天才,男主角葛奴乙要做为一位可以辨识十万种香味的能人异士,就得在臭不可闻的鱼肆中出生,就得在暗不见天日的皮革厂打工,越是脏乱臭?,才越能突显葛奴乙的嗅觉有多高贵。

高贵不在出身,高贵是一种天赋。气质如此,能力亦是如此。即使,他只是野兽。

懂得闻香、嗅香、辨香的葛奴乙靠的就是天生兽性,他懂得美,也想留住美,但是成长环境的求生磨练让一切留住美的动作变成了暴力,伤害和掠夺。你无法再单纯又天真地用英国诗人济慈在和小说同个历史时空背景下所写的“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m)”那首诗中所谓的“美即真理,真理即美,那是世间你所知道的一切, 也是所有你需要知道的(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 that is allYe know on earth, and all ye need to know.…)”来形容“这部小说/这部电影”,只因为香味感官只是小说/电影的噱头,兽性的直率使得留住美丽成为空前艰难的挑战,兽性和礼法的冲突,才是小说/电影的主题。

有闻香天份的葛奴乙后来进入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香水店老板巴迪尼(Giuseppe Baldini)的店铺中工作,巴迪尼的天份和嗅觉早已麻痹,孔子家语中所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原本是推崇环境对人性的潜移默化影响,用在巴迪尼的身上却成了每天泡在香水店里嗅觉已经钝化的嘲讽文句,只能像“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一样,靠著自动送上门的“精灵”,就挥霍起葛奴乙漫无章法,全凭直觉配研而出的香水去大发利市;同样地,深谙油萃法炼香气的格拉斯城的香水工人,靠香气维生,却也只是平庸度日,不知人间真香真美。

文明麻痹了人的五官,一切就像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香水》的“小说/电影”都在批判感官钝化的平庸人生,都是用了极其传奇的故事情节来传达人生“感官腐钝”的“微言大义”,传奇让电影变得好看,一场又一场的华丽奇观,让观众对自己的感官潜能有了不同的面向的体认,所以最后的万人交欢图出场时,你既是坐立难安,又是叹为观止,极不协调的审美经验汇聚在最后高潮时,就形成了《香水》最终的期待论述了。

因为看完《香水》,你一定不会像葛奴乙那样去杀害那么多的美女,但是你会期待闻一闻那个有如极乐天堂的至尊香水,而且,就算你不爱上香水店,你也会开始去闻闻花香,闻一闻发香……美丽原本就在人间,是我们麻木了,是我们错过了,电影拍不出香味的,但是人生的香味,可以自己去开创的。

作者:蓝祖蔚
【蓝色电影梦】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3日 下午5:52
下一篇 2020年3月3日 下午5: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