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全能 孩子无能(组图)

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容易造成孩子社会适应困难,这里,我们详细讲讲什么叫过度保护。

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过度保护与呵护,导致孩子停留在某一种状态中,没有经历和完成的应该有的过程。

父母全能 孩子无能(组图)

第一是生理身体方面。

城市生活让孩子们不再有爬树、水里摸鱼的快乐与能力发展,孩子从小被过多地保护,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这里觉得脏,那里觉得不安全,跑起来还怕摔了,细细叮嘱或者直接限制……给孩子植入一种“你做不到”“外面很危险”“你无法处理外面的事情”的“无能”与“恐惧”信念。

生活方面照顾得过于精细化,每天精心安排好一日三餐,变著花样给孩子做好吃的,尽量地满足孩子。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允许孩子破坏这种劳动成果。孩子吃块饼干都要规规矩矩,不能掉饼干屑到地上,孩子慢慢地变得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给孩子植入过多的紧张与谨小慎微

有不少孩子非常听话,虽然内心有自己的想法,但因为一直听父母的,对外界充满警惕,对变化充满了紧张害怕,对未知与挑战充满恐惧。

“听话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喜好刚好与父母的一致还好,如果不一致,就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内在冲突很剧烈,却又没有勇气改变​,活成一个纠结体。

父母全能 孩子无能(组图)

第二是情绪方面。

对孩子过多的情绪照顾,导致孩子丧失了对情绪的感知力与转化力。

家庭就一个孩子,什么都顺著孩子,保护著孩子。让孩子一直活在“全能感”的幻象中,形成一种“大家都要让著我”“大家都会照顾我”的习惯。

有些父母还特别会重视孩子是否有“负面情绪”,害怕孩子心情不好,尽量让孩子高兴。其实大可不必。孩子需要在一次次的情绪压力中扩展自己的情绪空间,提高情绪耐受力。

大部分情况下,孩子的情绪压力是随著年龄而增长的。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孩子是否承受了太多而急于让他们“感觉舒服”。我们主张不制造创伤,但也不建议过度呵护。

基本上,如果孩子的情绪能流动,愿意说与父母听,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些都是他们能承受的范围。父母需要的是倾听、接纳,让孩子去穿越,实践,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能力。

否则,就是知道但做不到,知道也不愿意去做。我接触很多中学生,有著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同龄人早就学会的能力,在他们身上困难重重,因为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期,心理停滞能力滞后

有些孩子心理承受力很弱,对于老师的批评甚至只是意见都无法承受,过于紧张焦虑,消耗掉大量的精力,成绩下降,演变成焦虑症抑郁症。

有些学生遇到学校老师或者同学朋友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就回避退缩。很多孩子在情绪上出现了一些挫折,会退回网路游戏或者“深宅”状态,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是一种退行到子宫的心理模式。

子宫状态就是理想状态,也是全能感期。为什么一些孩子遇到问题努力克服,很快就能接受现实,而一些孩子就直接退回原始状态?这就是根源。

受伤之后,人就会退回心理任务的起点。这些孩子们的心理发育在哪里停滞,遇到问题就会退回那个位置。

父母全能 孩子无能(组图)

第三是社会功能方面。

父母有能力,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哪样都不差,自然地,想为孩子提供一切,完美地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扫平一切阻碍,给孩子修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

想像一下,这一生走的只有一条路,感觉是一模一样的,会不会厌倦?如果你已经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没有别的感受可以体验,你会不会绝望?

所以,有相当比例的抑郁症患者出身于富贵之家。他们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用创造,如果还被各种限制(出于保护之名),人生有什么意思?

父母的全能成为孩子的阴影。孩子和小朋友冲突吵架,找老师找校长,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解决,却剥夺了孩子练习解决人际问题的机会。

孩子反应老师对自己不好,不公平,或者孩子在班级出了事情,第一个反应是换老师,换班级。孩子反应这个学校住宿环境不好,和同学相处不愉快,家长帮助换学校,反正有钱,贵族学校任选。

但父母能全能到什么时候呢?​

父母全能 孩子无能(组图)

很多孩子到中学时期就开始暴露出各种问题。

有一种常见的问题叫“环境适应不良”,无法适应家庭之外的地方。

没有父母的保护与呵护,没有安全感,无法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学校宿舍环境,无法与人共用房间,哪里都没有家里舒服……

大部分的适应不良经过一段时间都能缓解,但那些从小被过度照顾与保护的孩子则各种折腾,严重的休学回家。

能理解父母出于爱护子女的心,但因此而忽略掉孩子必须的能力发展则得不偿失。

有一个学生因为不愿意与同学一起住,一直选择走读,我问她,“上大学怎么办?”“到时再说吧。”

上大学还可以选择学校环境特别好的,甚至可以自己租房住,但要保佑不要再遇到别的压力事件。如果因为特殊化被孤立,可能精神上就垮了。父母难道还能给造出一个理想的小型社会吗?

父母全能 孩子无能(组图)

如果已经错过发展期,或者孩子已经出现问题怎么办?

顺应规律的发展是最容易的,错过了就需要付出双倍(多倍)的耐心和精力。

如果孩子的障碍是过度保护造成的(为主),家长要暂停“全能”的功能,让孩子看见现实,著重心理成长(治疗),把孩子从全能理想中唤醒,去克服那些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而不是等到家长老了,资源用尽,成年的孩子还是一个“婴孩”。

家长如何有度地陪伴孩子成长呢?

我常常用的一个比喻,人生是一条大马路,路上那些坑坑洼洼要让孩子自己走,摔了爬起来就是;孩子长大些需要学会躲开小汽车,家长的任务就是看著砂石车,大卡车,不要把孩子卷走,而不是一直抱著孩子走,等到抱不动了放下孩子,却发现孩子已经不会走路。

本文来自心窝窝心理工作室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2021年3月9日 下午9:36
下一篇 2021年3月9日 下午9: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