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革命》:谁催生了革命份子?

《无声革命》:谁催生了革命份子?

“你们现在是国家的敌人,因为你们有自己的想法,并诉诸行动。”

1956年,史达林城一所毕业班学生,为声援匈牙利的革命行动,发起全班默哀两分钟运动,此举引起国家单位注意,并被定调为反革命行动,上从校长与教育部长下至学生的亲友父母,一致要求他们交出主谋,否则将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无声革命》通篇不见血,却有无所不在的迫害。迫害来自不同理念的学生分成两个群体,事件发生后,原先反对默哀行动的学生们,除了遭受来自校方的压力,还得面临自保或背叛的选项(同侪间的压力)。迫害来自同一阵营的孩子们,受到权力单位的威胁,必须思考不服从运动所要付出的可能代价。迫害更是来自国家单位无法容忍任何异议的声音,人人都要对国家与领袖表达忠诚,若是不从便就会受到排挤甚至可能的牢狱之灾。

《无声革命》通篇不见血,但它让人看得哀伤。校园与家庭是人格养成的重要场域,然而,《无声革命》片中对学生心灵伤害最大的场所正是校园与家庭。为了保护个人利益与家人,就得违背原则,就得向权力低头。孩子从小接受这样的观念,成长后,自然会用同一套标准教育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

《无声革命》通篇不见血,它是德版的《返校》,诉说独裁政权与自由心灵的抗争。事件刚发生时,学生们为了自保将行动定调为“非关政治”,借此躲过校方的惩戒。这不得不的选择,说明了东德政治环境的高压(不准有反动思想),以及学生们的脆弱,当初提出静默行动,或许只是凭藉著一股纯粹的热血(或觉得很酷),没有意识到不服从运动会遭遇怎样的反击(以及可能的牺牲),因此,当他们发现事件一发不可收拾时,第一时间反应是将行动和政治意图做切割。

事实上,这股学生反动之火,早在事件之初就可能被扑灭,然而国家单位的强势介入,刚开始的确有带给学生们偌大的压力与不安,但随著国家单位的攻击力道越来越强悍(且不合理),受压迫的学生们才开始正视这起静默行动的意义,并且正视他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无声革命》最讽刺的设计,在于打压学生自由思想的国家单位,正是催生出他们最害怕的革命份子的推手。

《无声革命》:谁催生了革命份子?
走过白色恐怖与戒严时期的台湾观众,观赏《无声革命》应该会很有共鸣吧,那些匪谍就在你身边的耳语、那些无法畅所欲言的自我思想审查、那些无时不刻在旁监视并且控制你的一切生活作息的情治单位…都有著强烈的既视感。《无声革命》或《返校》这类电影的存在意义,是提醒、是警示、是告诫观众:不要重蹈覆彻,别让相同的事件再次发生。

只是,人类真能从历史中学会教训吗?或者相似的暴力,只需换上另一种样貌,就可能会再次复辟与重生?例如,对他人的一言一行的高度审查、无所不在的监控、追求自身利益的各种出卖与背叛、一言堂式的群体思维等,这些情境是否听来陌生?或者,只要上网翻阅今日时事与留言,就会发现人们距离理想的民主与自由,仍是无比的遥远,而各种暴力,依然在生活中轮番上演。

《无声革命》是悲伤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国家的迫害、看到父母辈的恐惧、看到年轻人的愤怒、看到胆怯中一丝尚存的勇气与关爱可能带来的改变。Lars Kraume导演把电影拍得稳当,片中几场亲子对手戏,皆能带来些反思与动人的力道,而剧中年轻演员的精彩演出,他们与坏掉了的大人的对抗,以及结尾某一场戏,都有让我想起《春风化雨》,应该说,《无声革命》有刻意向《春风化雨》致敬吧?

作者:香功堂主
【香功堂!!】

本文来自香功堂主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2021年1月25日 下午5:31
下一篇 2021年1月25日 下午5: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