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抢救二营大兵

《1917》:抢救二营大兵

“我要告诉你一件事,但我想你早就知道了,为他的死难过是没有用的。”

1917年4月6日,准下士布雷克史考菲奉陆军总部命令,穿越德军弃守营区,前往二营驻地通知上校麦肯锡暂缓对德军发动攻击,以免掉入敌方陷阱;为营救1600名二营弟兄性命(以及布雷克的兄长),布雷克和史考菲不顾危险深入战区…

Sam Mendes导演的《1917》,题材讨喜、剧本架构前后呼应、演员表现出色、配乐具有渲染力、场设与道具与摄影等技术面都是高水准、情感面的处理也不含糊,各环节都无失手,我想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应该就是它了。

看过《1917》的朋友,共同感想大概都是“身历其境”吧。银幕上的风景无论是残破的房舍或是大片草原或是遍野尸体,每个场景都透露出强烈的不安感,危机四伏,难以猜测德军何时何地会发动攻击;大量的长镜头让观众紧贴著主角的视角前进,放大我们对角色处境的焦虑感,达成“感同身受”的效果。

(底下会提到关键剧情,请斟酌阅读)

《1917》的剧情可用简单一句话说完“在时限内抵达目的地传达指令”,但细节的补充却很饱满;电影开场与结尾的大片田园景观,对照的是自然的宁静与人为战火的迫害反差、诉说的是人事全非的悲歌,短短一日,竟是生死之别。

布雷克和史考菲进入德军曾经占领过的地道中,一张床头照片、一罐又一罐的狗食,说著敌人如你我般有著对亲人的牵挂,也说著不只英军面临食物短缺问题,德军亦是如此。然而,史考菲和布雷克几次与德军交手,只要稍稍显露出同情心,立刻陷入生死险境,点出战争撕裂人类情感的杀伤力(我们的情感如此相近却因为战火而被迫厮杀)。

此外,布雷克急著前往二营通知暂停攻击指令,不只是要拯救其他无辜士兵性命,也是为了不让兄长平白送死。反观没有亲人在前线的史考菲受命同行,让他内心产生:“为何我要冒著可能牺牲性命的危险走这一遭?”的不满,这个问题曾在《抢救雷恩大兵》被提起过,《1917》透过布雷克的死亡以及史考菲与一名法国女子和婴孩的短暂相处时光,点出行动的价值与意义(自由与和平往往是无数无名英雄争取而来的结果)。

《1917》:抢救二营大兵

“结束战争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奋战到底。”

《1917》的剧本试图呈现事件的双面与暧昧性,例如片中一名上尉得知史考菲的任务后,他提醒史考菲说:“当你找到麦肯锡上校,确保传达指令时有目击证人在场,因为有些人只是想要开战。”暗示有些战争(牺牲)的必要性需要被质疑:开战可以是要追求和平与正义,也可以被用来巩固势力或追求荣耀的手段,一如片中多次提及的荣誉奖章,既是英勇的表征,也是战争悲剧(沾满血腥)的证据。

《1917》展现Sam Mendes导演精准的叙事节奏掌控与高超的场面调度,同时让观众见识好莱坞强大的技术水平,很多一镜到底的桥段应该彩排很多次吧?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场戏。

一是前往二营途中,手掌被铁网刺伤的史考菲滑落在一个壕沟中,他转头看见左手边有一具肚子开花的尸体,史考菲一脸惊吓,并提醒自己不要碰到尸体(左手掌受伤),但晚史考菲一步进到壕沟的布雷克被他右边一只大老鼠吓到,往后退一步撞到史考菲,突然被这么一撞,史考菲的左手很自然地扶住地面,就这么不小心放进身旁尸体的肚内…,当时看到这一幕,一边觉得这幕其实有著荒谬喜剧的味道,一边觉得演员的反应好自然,完全不像是演出来的啊!

另一场是夜戏,闪光弹投射空中,光影不断改变,既有魔幻效果又能带来危机感。能够把一场危急的戏拍得如此神秘诗意,怎能不叫人赞叹?

《1917》集结多位英国大咖演员,露脸机会不多(常常只有一幕戏),但都能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而饰演史考菲的George MacKay,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骄傲大联盟》片中气质害羞的大男孩Joe,多年后再次看到他的演出,成熟许多,尽管没有入围奥斯卡奖,但表现的相当扎实突出。

作者:香功堂主
【香功堂】

本文来自香功堂主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2020年3月22日 下午5:46
下一篇 2020年3月22日 下午5: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