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尔克大行动》:植入“家”的暗示。

《敦克尔克大行动》:植入“家”的暗示。

二战期间,英法40万盟军遭德国军队包围,困于临海城市敦克尔克,英法军队进行策略性大规模撤退行动,然而驱逐舰屡遭敌军击沉,英国政府向平民征收民船投入救援,不少民间人士甚至亲自驾船前往敦克尔克,只为拯救受困的军人/孩子/希望….。

(如果不想破坏观影乐趣,或许可以等看完电影后再来阅读文章)

如果把《全面启动》拍成太空科幻片,就会变成《星际效应》;如果把《全面启动》拍成战争片,就成了《敦克尔克大行动》;Christopher Nolan导演的《敦克尔克大行动》,玩了跟《全面启动》一样的哏,电影分成陆、海、空三条故事线,地面部队的故事长度是一星期、道森先生驾驶船只穿越英吉利海峡前往敦克尔克救援的故事长度是一天、而费洛(Tom Hardy饰演)领军的空军救援小组,故事长度则是一小时;电影前半段,我还搞不懂为何要分一星期、一天、一小时,直到三个故事线人物彼此交错才恍然大悟,原来导演是用“移动速度”的不同,玩时间差的游戏啊。

《敦克尔克大行动》:植入“家”的暗示。

《敦克尔克大行动》前半段,三条支线并不在同一个时间层内,要到电影中段才慢慢接上彼此时间,这样的叙事手法虽然有趣,却可能对观众造成一点小干扰,脑袋得要转一下才会弄清楚正确的时间顺序;然而,时间差的叙事手法用在《敦克尔克大行动》,我觉得是成立而又不会沦于纯粹卖弄技巧;就像《全面启动》的盗梦小组要在潜入对象的脑袋中植入暗示,每一层梦境的组员都得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敦克尔克大行动》片中,英国政府原先预估只能救出3万名士兵返家,最后却有高达30万名士兵顺利自敦克尔克脱困,凭藉的自是海陆空三方的军人与平民携手合作的成果;《敦克尔克大行动》的时间差手法,除能增加影片的悬疑感,也有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只要其中一个链结断落,任务就可能失败;《敦克尔克大行动》有这么一段对白:

“你从这里几乎可以看到…..。”
“什么?”
“家。”

家就在不远处(目视可即),却又那样遥远(无法横渡海峡);若说《全面启动》的盗梦小组在梦境对象脑海中植入“父爱/希望”的暗示,那么《敦克尔克大行动》对银幕主角植入的暗示便是“家”,家的意义,狭义的看是亲人,广义的看是自己同胞,用更开阔的方式解读,便是导演希望处在不同时间带(国家、种族、思想、年龄、阶级)的人们,可以用“家”的胸怀接纳并帮助彼此,如果我们把《敦克尔克大行动》的“返家”母题替换成《全面启动》的“爱/希望”,那么敦克尔克与英国中间的英吉利海峡,代表的自然是达成“爱/希望”目标前,你我都要面对的“考验”;《敦克尔克大行动》从开场的巷弄枪战、敦克尔克无处可躲可逃的空旷海滩、迫降飞行员受困在机舱中以及高地兵团被困于搁浅船舱底部等场景,一再让剧中角色陷入进退维谷动弹不得的困境,他们的脱困与获救,除了自救外,更多的是他人的帮助,人的互助,才让主角们“有机会”脱困;《敦克尔克大行动》确实像是《全面启动》的再延伸,述说错误的暗示可能造成毁灭(恨/战争/种族歧视/恐怖攻击/死亡),而良善的暗示,才能帮助我们(人类)找到“出口”。

《敦克尔克大行动》:植入“家”的暗示。

相较于诺兰导演其他作品,《敦克尔克大行动》并不复杂(剧情本身很单纯),或许对喜欢《全面启动》、《星际效应》和《黑暗骑士》等片的影迷来说,这么不烧脑的剧情可能会感到些许失望吧,但我喜欢《敦克尔克大行动》的简单与纯粹(106分钟的片长很亲民啊),影片节奏与气氛拿捏十分精准、Hans Zimmer滴答滴答响个不停的配乐极具感染力、Hoyte van Hoytema的摄影从色调到构图都让人著迷不已、Lee Smith的剪接俐落、老中青演员群戏够水准,可惜戏份不特别集中某个角色,大概都与明年奥斯卡的演技奖项无缘(或者,Mark Rylance有机会以道森先生一角再次角逐奥斯卡男配角?);我非常欣赏《敦克尔克大行动》减少对白,交给镜头说故事的魄力,当大批民船出现在敦克尔克海岸时,Kenneth Branagh饰演的司令官,眼中饱满的欣喜泪水让我起了皮疙瘩、Tom Hardy饰演的飞行员因为耗尽燃料准备降落,飞机滑行时的平静与无声,很是诗意与动人、而敌方战机飞过海岸线,低沈音效先带来警觉,接著远方出现战机身影,待在防波堤准备撤退的大批士兵从眼神到身体的直觉反应(俯身躲避),让人切身感受到情势的紧张与士兵内心的紧绷、焦虑和不安(音效、影像、剪接和演员的完美配合典范)!

《敦克尔克大行动》:植入“家”的暗示。

《敦克尔克大行动》有两场戏格外让我有感,一是刚逃过死劫的士兵们坐在沙滩上,看著另一名士兵脱下身上装备投海自尽,沙滩上的士兵们只是旁观却不出手阻止,当恐惧与无望成了内心最大负担,投向死亡也就不再是让人惊骇的选择了;另一场戏是Cillian Murphy饰演的落难军官被道森先生等人救起后,因为恐慌症发作而失手杀死青年乔治,军官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不断询问道森先生的儿子彼得:“他(乔治)不会有事吧,那个孩子?”,直到抵达英国后,看见乔治的尸体被抬下船,才知道自己铸下大错,军官看了乔治的尸体一眼,什么话都没说便消失在拥挤的人潮中,没有表示遗憾与歉意,或许出于胆怯,也或许出于羞愧,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不只存在战争期间而是一辈子都得背负的重担(阴影),一如道森先生对彼得说:“他(军官)患了炮弹恐慌症,他不是自己,或许,他永远不会变回原本的自己了。”,《敦克尔克大行动》没有对人的错误做出简易粗暴的批判,它只是平实地叙说面对恐惧时的我们,多么地脆弱与无助。

最后,诺兰导演终于要迎来他“第一次”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肯定了吗?(也该是时候了!)

作者:香功堂主
【香功堂!!】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6日 下午9:16
下一篇 2020年3月6日 下午9: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