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尔克大行动》- 人类最大的敌人永远是……

《敦克尔克大行动》- 人类最大的敌人永远是……

敦克尔克是法国东北部的一个海港城市,也是链结英吉利海峡两岸的英、法两国的重要港口。

1940年5月10日,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欧陆战场爆发后的八个月,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靠著所向披靡的坦克战队,仅仅用了三周的时间,就征服了西欧大陆!盟军面临史无前例的大溃败,英法联军溃散到敦克尔克这个港口,陆地上已被德军三面包夹,背后苍茫无际的海,是他们唯一的生路……

将近40万的英法盟军在这个港口城市等著撤离,而敦克尔克的港口并非军事海港,不利于军舰级的大型船舰停靠,每次只能停靠一艘,而军舰又因体积过大,更容易成为德国空军轰炸的目标,进而让撤退到军舰的陆军伤亡惨重!……

此时导演诺兰用了海、陆、空三种不同的视角,来描述这次被军事史学家称为“敦克尔克奇迹”的36万大军大撤退的故事

《敦克尔克大行动》- 人类最大的敌人永远是……
陆上的故事大约是一周的时间,描述几个小兵如何千方百计地想上船,逃离这个恶梦般的欧洲战场,过程曲折离奇,险象环生。

海上的部份,则约为一天的时间,主要描述英国政府大量征招英国的民用船只,横越英吉利海峡,至敦克尔克协助陆军的撤退行动,因为民用船只体积较小,更容易接近海滩,让军人更容易上船,减少船只停靠在港边而呆等著被德国空军轰炸的风险……

空战的部份,描述大约一小时的过程,主要是英国空军如何在空中与德国空军正面交锋,避免德国空军对军舰与撤退船只的猛烈攻击。

按照导演诺兰自己的说法,这是他第一次用精密的数学程式来讲一个故事,当然,光在戏院看一次电影,很难想像诺兰口中的精密数学程式是体现在哪里,但如果想细细研究本片,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值得研究诺兰口中的精密数学程式是什么。不过影片极其熟练、精巧地就将陆、海、空三个不同空间,以及一周、一天,以及一个小时三个不同时间给组接在一起了!如此精巧而游刃的手法,若非纯熟的导演技法,大概也很难“无缝连接”地这么完美而内敛吧!(内敛的意思是,导演技法不在于炫技,而是为了服务叙事,比如像《地心引力》或《鸟人》这样的电影,对我来讲,都是导演很爱炫技的杰作。)

《敦克尔克大行动》本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口碑与票房双赢,而且大多预测会是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的大热门。

《敦克尔克大行动》- 人类最大的敌人永远是……
本片中的人物多为导演虚构出来的,有些许人物有参考真实人物的身影,但多数人物是导演阅读资料后,拆解、拼贴、重组出来的人物(比如把不同的事件放在同一个虚构人物身上之类的),但即使如此,并不影响本片的成就。

另外,历史上,敦克尔克大撤退的“成功”,也被喻为是希特勒注定失败的第一个征兆,原因是这撤退的36万大军不仅成为日后德军无法顺利登陆英国、攻陷英国的强劲阻力,更是后来盟军重返欧陆战场的主要战力!

另一个有趣的史实是,盟军能够顺利撤退,其实也在于希特勒那时突然吊诡地下令坦克部队停止前进!而改由空军去轰炸敦克尔克!如果当时希特勒下令攻歼,也许今天的欧洲历史将改写吧!至于希特勒为何有这道命令,就留给军事史学家去辩证吧!(我查到两种说法,一是希特勒不希望地面部队陷入胶著战,耗损更多时间与精力,于是想借更便捷的空军去完成歼灭任务;二是有可能希特勒希望英军顺利的撤退,有利于其后他跟邱吉尔的谈和协议,但真相到底为何,已无从究底。)

虽然我查到的资料上说,因为这次奇迹式的撤退,让“敦克尔克”(Dunkirk)一字,一如“滑铁卢”(Waterloo)一字象征“失败”一样,Dunkirk有象征“奇迹”的意思(但我实在查不到相关资料),但是,在此之前,我还真没听过这场“战役”或者有人在日常用语中使用这个单字(也有可能因为我们多数学的是“美语”,但这个单字却是惯用的“英语”单字,毕竟她是属于英国人的奇迹),我猜大概因为战争的阴影太深,所以至今绝大多数的战争片都是在描述胜利的战役,或正义的一方的悲壮牺牲(日本的二战战争片是另一个奇迹,例如《永远的0》一片,永远可以找到一个视角去美化自己国族犯下的无耻罪行,并且把自己比喻成受害者那样,在此就不赘论了!),因此,这里描述一个“落荒而逃”的战役故事,倒是挺新鲜的!

《敦克尔克大行动》- 人类最大的敌人永远是……
尤其战败、撤退是如此屈辱的用词,以致我听过某些军事用语会将“撤退”描述为“转进”,意思是:我们不是“逃离”,只是要换个“战地”而已!

所以,当西方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虽然影片还是歌功颂德了一番,将这场撤退描述为胜利的第一步!),就代表,历史翻开了新的扉页(比如去年的《拆弹少年》,丹麦也开始审视自己二战期间的黑历史一样),就是说,大家对二战开始有新的视角与观点,不再只是妖魔化纳粹,而是看见战争的本质,无论如何就是残酷的,身于战场上的人,一如活在炼狱中的恶鬼一样,没有人是纯粹的善良与英雄(《钢铁英雄》里的戴斯蒙・杜斯可能是个绝对的例外),每个人都被逼迫著跟自己内在的恶魔拔河、争斗!

这其实也是本片最有趣的地方!如果我没记错,片中没有任何一个德国军人的身影!我们有看到德国飞机、德国鱼雷、听到德军的炮弹与子弹,但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德军的身影!这大概也是二战战争片中首开的先例吧!这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读,根据史实来说,看不见的德军,一如那猛捷无比、厉如鬼魅的德军装甲部队,让盟军溃败的一塌糊涂,却连敌军的样子都无法看清!盟军似乎在同一个看都看不见的魔鬼部队作战!只能活在某种巨大恐惧垄罩的阴影中!因此,没出现的德军,比出现的德军更加如鬼似魅地令人惊慌失措!因为想像的永远比现实的来的更加恐怖!

同时,另一个更有趣的解读是,在战争中,也许真正的战场不是外面的(因为德军这个敌人根本没出现,也可以解读成“不存在”),真正的战场是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人性!那可能比外在的战场更难苟活!意思是,片中我们看到各种人性的战斗与斗争,即使没有德军的屠戮,英军自身的人性战场也足以毁灭许多人了,比如:为了自己的存活,拿枪逼迫别人下船等利己行为(我宁愿形容那是“利己”,而不愿用“自私”来指控他们,因为如果换成是我,我不确定我是否也会是那样一个太渴望存活,而不得不说服自己得牺牲别人来“成全大局”的人!),因此回到前述的,战争中,没有人是胜利者,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人性呀!在那样碾压、重迫的情境里,我们愿意为自己的人性作战到怎样的程度?我们能够坚守、贯彻自身信仰与价值观到何等境界?这才是人类永远最真实、也最大的战场吧!

《敦克尔克大行动》- 人类最大的敌人永远是……
虽然影片少不了国族主义的情怀(但至少看腻了大美国主义,偶尔看看大英帝国的国族荣耀,我还是可以忍受的),但导演其实已经很克制了,因为这种片绝对可以更煽情、更催泪一点(想想如果是以韩国人拍《尸速列车》那样的煽情手法来诠释本片,会是怎样的催泪弹!),而导演都仅是点到为止。但即便如此,还是感人肺腑的杰作,这真的不战争片,却说出了战争最残酷的本质!

接著,回到前面提到的,这两年密集出现的三部关于二战的电影《拆弹少年》、《钢铁英雄》以及本片,都以新的视角在审视二战,也许这是新一波文化潜意识的凝聚:重新看清楚魔鬼的真面目,因为恐怖主义就某种意义上而言,已经类似一场无休无止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而这次要作战的魔鬼,也许不只来自外在,更与我们内在的魔鬼共舞著。(所谓内在的魔鬼,是指民粹主义的兴起,跟西方世界全球化、资本化、强权化……等等、种种不公不义的国际情势都脱不了干系,毕竟,ISIS里招募的许多成员,不全是天生回教徒,还有一大批愤世嫉俗的青、壮年,他们生活在所谓的现代化的自由世界,却仍选择加入了他们声称的“圣战”,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内在的魔鬼嘛?但也仅是其中的一种,还非全部!可是这已是另一个论文的主题了。)

最后,回到副标,看到这个标题:“人类最大的敌人永远是……”,我想多数人知道答案是“自己”,但这次我要强调的是“人类的集体”(类似“Man ― 个人”与“Men ― 集体”的差异),集体的人类的最大敌人,永远是“人性”。

作者:Rady
【Rady to be…】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6日 下午9:15
下一篇 2020年3月6日 下午9: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