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观后感:秩序之外的闹剧

《小丑》观后感:秩序之外的闹剧

小丑》是曾拍摄限制级喜剧片《醉后大丈夫》的导演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执导,陶德菲利普斯与史考特席佛(Scott Silver)共同编剧。编导著重挖掘故事主人公“小丑”的人性情感,跳脱好莱坞漫画超级英雄常见的动作、娱乐、英雄的成长路线,将虚构的漫画反派角色,创作成能呼应我们身处现代社会的警世寓言,作为我们熟悉的英雄旅程的相对面。当一群英雄被世界及内心召唤,维持著常规秩序,有另一群人无法融入社会之中,被看作失能与被嘲弄的对象,更甚者,他们因不符合社会的规范行为而被视为“不正常”,被推至社会边缘;而电影戏剧史中,有些角色常被视为好笑的异类、做出偏离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其中一个便是小丑。

《小丑》观后感:秩序之外的闹剧
这次在电影中,导演陶德菲利普斯将人们习惯标签小丑的历程,颠倒成了看一个在社会中的个体,如何被社会塑造成真正的小丑,并令人感同身受。剧情描述,亚瑟佛莱克(瓦昆菲尼克斯 饰演)是高谭市的底层,有神经性、无法控制的笑声与精神疾病,虽然如此,他仍以母亲对他的期待:当一个为社会带来欢笑与快乐的人为志。然而,当他的努力付诸流水,他和社会的连结一一破碎,他逐渐转变为我们认识的“小丑”。

编导在电影中运用了层层的场景、人物情节、近景与远景的镜头,冰岛女音乐家希尔杜(Hildur Guðnadóttir)连绵不断的配乐,传达给观者小丑的内心感受和小丑与社会间的相互影响;虽然角色与城市都是虚构的,却对当代社会有细腻的观察重现,观众能感受影片世界与自己的世界有所连结以及相映,高谭市堆积的垃圾罢工、亚瑟所住的破败公寓与他必经的长阶梯,让人无法理解的神经性笑声和政府缩减谘询与药物的福利制度。

《小丑》观后感:秩序之外的闹剧
其中演员瓦昆菲尼克斯为小丑的角色有深刻的转变,也将转变的心境表达的惊人。

最初,电影里的亚瑟因自己的格格不入与问题,感到痛苦万分,他感受被社会遗弃,仅靠母亲的期望与对友谊爱情滋生的想像支撑,但当他去找寻自己的身世,事实却让他从“我的生命是一场悲剧”转换到“原来我的生命是一场闹剧”,他不是被社会遗弃,事实上,他本来就不属社会的一分子,童年的经历令他像是社会之外的“异类”,他的精神疾病与负面念头更像是与生俱来的“生理缺陷”。亦即,小丑之所以为“小丑”,不是他为社会带来欢笑与笑声,而是他本身对社会来说,就是怪异荒谬与非理性的存在,偏离了常规,才引发人们对他的讪笑。这或许也是编导借电影还原了小丑这个角色本来的原型与意义。

《小丑》观后感:秩序之外的闹剧
电影《小丑》突显了维护社会和谐的道德秩序的强化,与在其中无法符合秩序与正常而感到痛苦的人、毫无办法进入到社会,我们可能会像亚瑟一样,发出类似的疑问:“是我的问题,或是这个社会太疯狂?”相同地,正因电影被视作艺术性的表达形式之一,严肃的艺术可以无关道德,甚至挑战道德,而当《小丑》呈现出偏离社会道德秩序的内容与价值时,在好莱坞电影接触观众之广(以及美国枪枝问题),社会或许直觉地做出了最真实的反应,期盼它总能更“正常”一点。

作者:Angela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9日 下午7:21
下一篇 2020年3月9日 下午7: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