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李尔王》:Ian McKellen的十年回归,经典后的再昇华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李尔王》:Ian McKellen的十年回归,经典后的再昇华

早在2007年,英国国宝级演员伊恩麦克连爵士(Sir Ian McKellen)就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演过《King Lear》,当时由名导崔佛农恩爵士(Sir Trevor Nunn)执导,深受好评,同样曾留下拍摄版传世。时隔十年,伊恩麦克连于自己的八十大寿前夕决定重演《King Lear》其实引起不小的震撼。就Ian这种等级的演员来说,多年后回归同一个莎剧角色是很不寻常的事,特别是此次回归的诠释角度与十年前在RSC相比并没有什么天翻地覆的改变,也就更让各方好奇他如此迫切想要重演的原因。

本制作最早于2017年秋天在伦敦近郊的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新的小剧场Minerva首演,每场能容纳的观众人数大约只有三百人,原始设计是配合Minerva Theatre的环形舞台为主体,力求与观众零距离的贴近演出,在这个前提里,Chichester的演出版本效果非常惊人,观众几乎能与演员一起呼吸,一同痛不欲生,也一同绝望崩解。2018年搬到伦敦Duke of Theatre之后,也就是NT Live此次拍摄的版本,场地变大许多,虽然舞台设计理念还是尽量贴近观众,但碍于剧院基本结构完全不同,导演也只能象征性的弄出一条走道穿越观众席,实际上还是以镜框式舞台为中心,走道在全剧发挥的效用并不大。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李尔王》:Ian McKellen的十年回归,经典后的再昇华
尽管整体氛围的营造远不如在Chichester,伊恩麦克连表演的能量与细腻度依然非常惊人,《King Lear》的开场是从老国王分家开始,我们从剧本里无从得知青壮年时期的Lear是一位怎么样的国王,而对他的儿女来说,他又是一个怎样的父亲。Ian却在表演里融入了他自己对前传的想像,对比过往多数前辈在人格特质上强调Lear的“愚蠢”,Ian却刻意突出了Lear暴躁狂傲的一面,我们可以从开场的巨幅军装照以及Lear对幼女Cordelia的强硬,看出这个国王年轻时的自负骄傲,年老时的刚愎自用,某程度赋予了两个大女儿至终会对父亲如此仇视的理论依据。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李尔王》:Ian McKellen的十年回归,经典后的再昇华
《King Lear》整个故事虽用了前三分之一刻划Lear的父女关系与Gloucester的父子关系,却也用了后面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去描述这个曾经称霸一时的老人,如何面对世界顷刻间的分崩离析。当自己呼风唤雨的时代已成过去,Lear需要面对的不只是身体与心灵的衰老,更重要是他如何面对、理解自己已经什么都不是,于是Lear的困境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国王被夺权的困境,他那整个世界崩解的痛苦是每一个年长者都能感同身受的悲鸣。但也正如莎翁笔下的《理查二世》一般,Lear一路摔落入尘埃,却也因此得以有机会重新面对真实的自己,当所有的头衔与外在虚华都不复存在,Lear是很悲哀的,但同时却也是更清醒的,所以这个强势了一生的老父亲能够在最后牵著幼女的手坦承“forget and forgive: I am old and foolish.”,人生的最后能够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这样中肯的认知,其实是一种幸运与昇华。

李尔王最后的这一段人生旅程漫长而艰辛,伊恩麦克连在这三个多小时的表演无声地告诉观众,他为什么选择回归这个角色。比起十年前在RSC的演出,这一次,Ian的Lear不再是“演”出来的,每一时每一刻,在Lear的呼天抢地,在Lear的悲痛愤怒里,观众可以精准地辨认出来,Ian试著要让自己真正跟Lear合二为一,Lear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Lear的哭号就是他的哭号,这是表演的极致,也因此在这个版本里,观众最后被Lear的心碎钉在原地,那份痛苦与演员本人合为一体,是那么真实的扑面而来,让观众的情绪在谢幕时仍然无法缓过来。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李尔王》:Ian McKellen的十年回归,经典后的再昇华
《King Lear》所描绘的是一个悲剧,是一个“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家庭悲剧,也是一个“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悲剧,而或许对观众来说,更可悲的是,这样的悲剧在现在这个时代中看起来依旧不陌生。

作者:Angela Tung
【Angela的音乐剧评论 – Both Sides Now】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9日 下午7:19
下一篇 2020年3月9日 下午7: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