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的心也永远会在台湾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的心也永远会在台湾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是一部台湾纪录片,由傅榆执导,讲述太阳花学运领袖陈为廷与台湾首批中国交换生蔡博艺两人的故事。从2011年开始,拍下了他们参与社会运动与相关议题讨论的热血过程,其中也贴身采访深入纪录下两人表面勇敢之外,其它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挑战。这不到两个小时的片长,完整呈现的不仅是这两位青年与导演本身内心希望达成的目标与愿景,更多的是被这七年间所发生的大小事所牵引的青春岁月。

相信大家应该都还记得2018金马奖颁奖典礼,当《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不负众望拿下最佳记录长片时,导演傅榆在台上讲的感言:“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可以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马上就引发台湾与中国网友的热烈讨论,或许有人认为导演在金马讲这些是挑错场合,掀起台湾内部族群对立,打破中台之间关系的平衡,但就我而言,真正看完电影后才知道,这段话代表的正是《我们的青春,在台湾》片中最核心出发点。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的心也永远会在台湾

傅榆因为陈为廷走进社运的圈子,认识蔡博艺,参与了许多次的街头倡议、静坐与抗争活动,从反媒体垄断、反淡海二期、六四晚会到太阳花学运,她都在旁边拿起摄影机,拍下这些人们口中“激进分子”心里的坚持,还有背后真诚可爱的一面。就算是那个在电视上对失职政治人物大呼小叫、丢鞋子的陈为廷,心中也住著一位喜爱布偶的小男孩。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从台湾走到香港、再到中国,带著观众以不同视角看著在三个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中国政权的限制和压迫,在自身能力所及之下做出的行动与努力,看著香港人们为了争取全民提名普选的权利走上街头,不只有佩服他们的决心,更多的是以他们的处境引以为戒,希望台湾不会步上如此后尘。除次之外,导演也拿蔡博艺的新书发表现场部分中国年轻人对于民主自由的好奇与肯定,来跟她发表文章后马上受到中国相关部门关注做对比,显示在封闭国家中,人民之间同样也能有建立在互相尊重与平等前提下的理性讨论。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的心也永远会在台湾

然而电影大半篇幅还是放在2014年,由于国民党立委张庆忠自行宣布“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通过初审,引发公民团体不满进而冲进立法院的318学运。从3月18日占领议场开始、提出几项基本诉求、引起大批民众响应,到4月10日离开立法院,《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不但带著观众以一位身处其中的旁观者身分,了解社会运动内部的困难与挑战之外,还有人们因为获得权力而造成的思维改变与后续引发的争议与矛盾,都提供了不同于以往新闻媒体,另一种相对客观看待事物的角度。

陈为廷在议场内曾说:“我真的畏惧民主,你自己来搞一次就知道有多难了。”这个小型政府所面临的考验还不光只有占领议场这么简单,不但需要稳固内部势力,也更要让内外资讯流通,透过让大家知道场内的行动来获得外部人民的支持。不过陈为廷也说:“这其实满𫫇心的,待在里头的时间越久,就越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其实跟政府差不多。”太阳花学运的宗旨在于“反对黑箱”、“支持公开透明”,但由“菁英管理阶层”关在小房间的工作会议,却让自己不知不觉变成原先大家批判的那群人。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的心也永远会在台湾

场外因为内外资讯不一致、自己声音不被听见而成立的“贱民解放区”,还有内部对于“该如何退场”所引发的意见冲突,甚至是出现“支那贱畜”让立意有些变调的强烈针对性字眼,或许在外人眼里是有这么一点难看,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不正是民主自由的可贵之处?尽管在整起运动的调整、调度上还是有不少缺陷,但不论是先前提出的基本诉求与出发点,还是3月30日在凯达格兰大道上的游行,数十万人一同唱著具有历史意义、象征民主意识崛起的《岛屿天光》,某种程度上都已经深深影响许多原本对政治较为冷漠的台湾人,让他们产生平时关注社会议题的机会与动力。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的心也永远会在台湾

回到《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主题,与此同时,由于陈为廷与蔡博艺在先前许多学运所得到的影响力,再加上太阳花学运成为媒体的目光焦点,更使他们的未来道路受到影响。陈为廷不再能自由进出香港、蔡博艺也跟父母有所争执,不过两人也都以不同方式试著实现自己的理想,陈为廷回到家乡苗栗参选立委,而蔡博艺则选择参选淡江大学学生会长,但事与愿违,蔡博艺因其中国交换生的身分而屡次被学校中选会恶意刁难,并被贴上统战的标签,重重打击她了的自信,而陈为廷在竞选期间过去性骚扰丑闻爆发,最终退选淡出政坛。

就像导演所说,太阳花学运之后两人的发展跟她原本所想的不一样,好像又有了新的希望,能改变社会现况、促成族群互相理解的希望。不过在这些被媒体捧上的神走下神坛后,台湾的下一步计画与前进的方向,或许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从《我们的青春,在台湾》的角度为来看,这毫无疑问是社会运动的失败,是个“改变”的失败,但即便如此,曾经的“明星”沦落到如此现况,不就跟最初他们默默无闻时一样而已吗?少了他们,太阳花运动的数十万人的响应,又能够当作不存在吗?导演傅榆不也为这段过程做下真真实实的纪录吗?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的心也永远会在台湾

电影看到最后对我来说,《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中的两位角色有什么诉求,不论是反媒体垄断、反淡海二期征收、或反黑箱服贸都已经不重要了。看著他们坚定的态度,我所佩服的正是他们愿意花自己的时间和心力,为自己相信的事物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那怕最终无法达成目标,但都已经做出选择,透过自身努力尝试改变现况,为台湾未来尽一份心力。

片中蔡博艺帮生病猫咪隔离时说了一段话:“你在箱子中生活,只要不碰到箱子的壁,你就会觉得好像还不错,可是一旦不小心碰到它,就会很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对照台湾目前处境与片中种种事件,《我们的青春,在台湾》的核心主旨正是“睁开眼睛看看身旁的社会现况”、“跟随自己内心所想”和“追求彼此的互相理解”。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的心也永远会在台湾

这是一部既公开,但又极为私密的作品,与其说《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讲的是社运、讲的是政治,倒不如说是以“青春”为主题,聚焦在包含“导演”的这些人在这几年间,参加公共事务过程中所经历的心境转变与成长。电影最初所设立的主题是透过这两位人物纪录下台湾、香港、中国关系与民主化的演变,增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话,但最终却因为一连串的意外变得无所适从。

傅榆导演在陈为廷退选后说:“我本来以为我可以记录下他们两个所造成的改变,让更多人去相信社会运动,但现在却变成这样,纪录片和社会运动好像都无法改变什么。”不过事实上却不是如此,《我们的青春,在台湾》的根本,打从一开始似乎就不该订在陈为廷、蔡博艺这两个公众人物,甚至也不在导演自己本身。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的心也永远会在台湾

我想更多的是必须聚焦在片中无数“小人物”内心中所相信、所希望去做的“事物”,其中能够对我们社会与人民造成什么影响与改变?或许看到这部纪录片、听到导演在金马奖上那段话的观众们,又能否把自身微小的想法与体悟,聚集成让台湾民主价值更加进步和闪耀的力量?

就我个人而言,看完《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最深刻的体悟,是不再希望别人能为台湾做些什么,而是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身理想与愿景。或许以目前现况,确实难以一己之力在短时间内产生什么重大改变,不过就像太阳花学运也不是只单靠林飞帆、陈为廷两人就能够达成,我们身为台湾这片土地的一份子,是不是也该找出属于自己的定位,跟其他人齐心合力推动台湾向更好的未来迈进?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的心也永远会在台湾,这才是电影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发吧。

作者:如履
【如履的电影笔记本】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2)
上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27
下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