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溜滑板》:家暴环境下的成长痛

《我们为什么溜滑板》:家暴环境下的成长痛

今年城市游牧影展的电影之一《我们为什么溜滑板》,是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表面上在纪录一群滑板少年,但真正讨论的是成长之痛、贫穷问题、以及家庭暴力造成的暴力与悲剧循环,也稍微点到种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家庭的碎裂,对一群人们与其后代造成许多伤害,包括离婚、暴力、缺乏爱、不安全感等等。

华裔美籍导演刘冰的家乡在Rockford,接近芝加哥,犯罪率颇高,而且近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是铁锈带上经济受伤惨重的地方,或许贫穷造成的挫折感与郁闷,让人们(尤其男性)更有想透过暴力宣泄的欲望。刘冰与两位朋友,Keire及Zack,在这儿长大、玩滑板,他们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被记录成影像,宛如纪录片版的《年少时代》(Boyhood),不同的是,这三位男孩的家庭生活充满痛苦与暴力,在家通常爹不疼娘不爱的,玩滑板是他们的宣泄出口。

《我们为什么溜滑板》:家暴环境下的成长痛
一年一年过去,他们面临的人生问题更复杂了。从少年跳到成人,原本就不易,必须开始面对责任、面对世界上有比自己开不开心还重要的事情。对于从小被不负责任的大人们养大的刘冰、Keire与Zack,更为困难,因为他们有相当差劲的榜样。

《我们为什么溜滑板》:家暴环境下的成长痛
Keire成了洗碗工,有志难伸,当年对他家暴的父亲已经去世,让他对父亲的感受相当复杂,而他的黑人身分也令他日子更难捱。Zack与年轻女友生了孩子,但和女友关系很差,也未准备好当爸爸,仍想自由自在做自己,更糟的是,他似乎把家中的暴力习惯继承下去了。甚至导演刘冰,也是家暴受害者,片中他与母亲录制的访谈非常令人心痛。

《我们为什么溜滑板》:家暴环境下的成长痛
这些访谈透露父亲/继父的暴力,如何深深影响下一代,以及家暴受害者为何容易选择噤声忍耐、或是长大后反而变成施暴者。例如刘冰的母亲,就承认自己太软弱、害怕没有伴。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常因为缺乏爱而导致对爱特别饥渴、或是自视过低,因此做出更错误的决定,很难翻转人生。

而家暴者通常并不是什么特殊罪犯或杀人魔,他们就在我们的朋友圈、长辈圈之中,完全像个正常人,不是什么犯罪心理学家想去研究的对象。

《我们为什么溜滑板》的导演与主要受访者之间有强烈的信任,发掘很多有深度又动人的内容;剪接也很厉害,看似杂乱的琐事逐渐显出脉络并聚合,拱出主题与种种问题的根源,并尽量让每一位相关者都有发声机会。即使开头只是一些滑板少年生活集锦,但后续竟呈现了社会的精细剖面,让观众能用更贴近现实的眼光,去理解许多平日听来不痛不痒的社会问题。

但整部片也并非全都是令人泄气的悲惨世界,例如Keire就说,拍这部纪录片感觉像获得免费心理治疗,对许多孤独难受的人而言,能找到愿意听的人,永远是对抗沮丧的特效药。此外,看Keira如何在艰苦日子中继续奋斗,甚至渐渐挣脱他自小所处的价值观,努力为未来打拼,仍是很振奋人心的。
《我们为什么溜滑板》:家暴环境下的成长痛

作者:Lizzy
【Lizzy】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25
下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