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战争》观后感:战地记者的挣扎与使命

《私人战争》观后感:战地记者的挣扎与使命

《私人战争》根据2012年于《浮华世界》(Vanity Fair)所发表的文章“玛丽科尔文的私人战争”(Marie Colvin’s Private War)启发,电影聚焦英国报纸《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个人三十年的战地采访经历,她前往战区报导与挖掘战争真相的历程,同时放大聚焦她自己陷入的一场天人心理交战,每在一段战区访问告一段落,当她回到平静住家,她与《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主编和丈夫的关系总因为战地的缘故不欢而散,而她要不要继续担任战地记者,也成为她的两难。她要面对挥之不去的恐惧恶梦,不停缠绕的创伤与阴影,她从战地回来的代价往往是感到痛苦,无法适应原来安稳的生活。片中,杰米道南饰演的战地摄影师保罗康罗伊,形容科尔文一次又一次投入采访,就像是上瘾一样难以自拔。

《私人战争》观后感:战地记者的挣扎与使命
电影以玛丽科尔文死于叙利亚霍姆斯的炮击废墟开场,带领观众倒叙,《星期日泰晤士报》是以对重大新闻有深度及权威性报导著称,玛丽科尔文以此报战地记者出名后,她接受媒体访谈,她的声音叙说她为什么愿意前往没有人胆敢靠近、被封锁消息的危险区域,电影带我们跟著她的身影前往斯里兰卡、利比亚、伊拉克再到叙利亚采访的片段,接近也倒数她将死亡的时刻。

本片的导演是马修海涅曼(Matthew Heineman),这是他的首部剧情长片,他先前拍摄的两支纪录片都与战争有关,也都曾入围金球奖与奥斯卡,分别是以墨西哥平民自卫队为题材的纪录片《无主之地》(Cartel Land)和纪录叙利亚老城拉卡人权状况的《幽灵城》(City of Ghosts)。导演对战地记者有熟悉的认识,他也将他所看见的报导文字背后,那些记者的痛苦与私下的生活点滴,尽可能真实的忠实呈现,从他一再重复科尔文在战场和家中的精神状态,可感受他想藉玛丽科尔文的《私人战争》,表现战地记者最真实且写实的恐惧,打破普遍人们视战地记者无畏、勇敢的认知,强调记者身处前线被刻意攻击的死亡,记者们也是血肉之躯的事实,时常紧张焦虑,担心可能的枪伤与暴行,人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都需要对抗焦虑,抽烟、喝酒。

《私人战争》观后感:战地记者的挣扎与使命
《私人战争》中,玛丽科尔文一次又一次返家后每况愈下,酒瘾、烟瘾、脑海的杂音严重到使她得前往精神机构住院治疗,而科尔文在医院中对自我的精神分析,似揶揄又似严肃地剖析了她个人投身报导战争的复杂动机,那种对战地的上瘾,有时候也并非是出于崇高的理想,有时候因为那里才能满足最强烈的情感,感到有意义。

除战地记者私人的挣扎面向外,导演多次藉玛丽科尔文对战地报导的想法,叙说她对报导真相的一套见解,她亲自访问格达费,也以文字报导写出她对他的认识“他形容他的敌人是老鼠,但他的尸体却在水沟中被发现”,她专门去纪录那些在战争中被攻击、被迫害的平民,认为民众的痛楚是捕捉到战争中真正发生了什么事的准确路径,才不会被表面和强权所说的政治叙事迷惑,也能更看见战争复杂的全貌。电影也述说玛丽科尔文也多次怀疑新闻中人道关怀的精神,甚至对人性失望,即便这些报导和真相公开,又能带出什么实质的影响,或是引发谁的在乎。

不过,电影也以玛丽科尔文最后在叙利亚霍姆斯的直播连线,作为全片最动人的片段,科尔文公开叙利亚政府的谎言,指出独裁政权的暴政与可怕,似乎回应报导的价值所在,确实具有警戒人心的力量。

《私人战争》观后感:战地记者的挣扎与使命
虽然《私人战争》并非拍得十全十美,可以深切感受导演对呈现玛丽科尔文的努力,有时候有些力不从心,过于平铺直述而稍显平庸无趣。但《私人战争》的忠实,不折不扣地让人萌生对战地记者的敬意,也会在玛丽科尔文的坚持与丧生感到泪眼婆娑。罗莎蒙派克演出的玛丽科尔文紧抓住人心,她的心力交瘁让我们一窥真实战地记者的珍贵样貌。

作者:Angela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15
下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