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追梦,然后呢?-《后来的我们》

到北京追梦,然后呢?-《后来的我们》

(本文有大雷,未看慎入)

刘若英初次执导电影后来的我们》在中国获得票房佳绩的消息传出之后,这片就一直放在我关注的片单上。本来猜想会等到明年才能看到,没想到可以这么快在Netflix上就看到。

李屏宾的摄影很棒、几位主角的演出也颇有说服力,音乐歌曲亦为整片带出十足的气氛,双叙事线的起承转合也有头有尾、适切到位。不过,我看完其实并不能说是太过喜爱,一方面是对剧中的对白(网上或称为金句)感到有点出戏(特别是2018年部分…两个人数年不见之后的互动对话…),一方面则是对于“到北京追梦”一事的心理排斥感…。

到北京追梦,然后呢?-《后来的我们》
如果几个月前看这片,我可能不会对“到北京追梦”的背景情节,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刚巧上周去听了关于(联经出版、最近有点小红的)《低端人口:中国,是地下这帮鼠族撑起来的》一书的讲座,对中国户籍不能(或说极难)迁移、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政府清除城市贫民窟(整理市容)的手段等内容印象深刻。

看到片中男女主角窝居于一个公寓小隔间,可以清楚听见其他邻居声音之外,冰箱、厨房与卫浴(虽然没有拍到但可以猜想)都得共用的世界。他们的房间里只剩一条走道、放了沙发就几乎没有走路空间,即便两人都出外工作,依然只能住在这里,甚至房东一赶人,就连这样一个房间都住不了,只得搬到(也许更远于市区)低于路面、半穴居一般的小房间里。

到北京追梦,然后呢?-《后来的我们》
故事后半,男女主角分开了,然后…男主角很励志(?)地在悲恸中完成了他的游戏,上线之后获得广大回响,他也翻了身、有了第一笔存款(看起来还不少)、进了大公司、可以买房置产娶妻生子(也许也得以落籍北京);女主角离开一个地方,到下一个地方,依然继续打工,然后…继续移动、继续漂流(直到与男主角再相遇)。

虽然我没有住过北京,也没有到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打拼过,但凭著自己和同辈朋友离开家乡至台北经商、求职的经验去想像,女主角的故事比男主角的可信得多(男主角大概是百万分之一,有机会加运气、踏上成功阶梯者)。然而,女主角比我们身在台湾的同辈们更显孤立无援的是:她在家乡没有依靠,到了北京也没有朋友。

到北京追梦,然后呢?-《后来的我们》
这整部电影最吸引我的,不在于男女主角的爱情与错过的遗憾,而在于女主角与男主角父亲的形象。女主角被男主角吸引,固然主要是男主角对她的好,但电影显然还有更多关于在大城市里的同乡情谊、男主角父亲对女主角的接纳和关爱。原本女主角找对象看的是对方的收入、身份与职业,怀抱可以入籍北京的梦,直到遇到男主角,她明白她要的不是一个“房子”,而是一个“家”。

两人同居的公寓小隔间,虽然狭小、通风不良,却是什么都有的小世界。邻居之间的互动,不远不近,还算有些居民的连结,还算像个“家”,但到了半地下的小房间,便仿佛与外界断了线,除了上班、吃饭、睡觉外,就是打游戏,不单物质上溃乏、心灵上也空虚。如果男主角的游戏没有成功,分开的两个人,也许都是过著贫乏艰困的生活-而那可能才是大城市里多数人生命的实况(继续送货、继续卖东西、继续与人一起挤大众运输工具,继续在年节时不知道要不要回家过年)。

当然那样电影演起来就不美了,所以《后来的我们》不是这样。男主角成就了,女主角再次与男主角相遇后,决定返乡,不再继续她的北京梦。

到北京追梦,然后呢?-《后来的我们》
回到家乡,日子会比较好过吗?生活在台湾的我,其实很难猜想。从电影里,我能看到的只有:经过了十多年,女主角终于明白,像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好日子,不是努力坚持就能得到的。原本想说撑个五年,十年都过去了,依然一场空。如果有家乡可以回,如果在家乡做的工作、过的生活,并不比北京差,为何不回去呢?

当然,我知道我这是把整部戏都往他处想,才会得到这样的感想。回到电影,我想说看李屏宾的镜头、看田壮壮演戏,这部片还是值得一看…只是觉得可惜:它还是把“北京梦”拍得太美。

作者:盲羊
【这里是我的乐园】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6日 下午9:31
下一篇 2020年3月6日 下午9: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