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祖蔚专栏《八月》:写给父亲的家书

蓝祖蔚专栏《八月》:写给父亲的家书

A picture says a thousand words.张大磊的《八月》中的主要剧照都诉说著他对父亲的孺慕之思。

《八月》的时间轴是12岁孩子张小雷的那个夏天,《八月》的故事轴则是张小雷与父亲互动点滴。夏天过去,父亲远行,张小雷不再是小学生,那段美好的青春记忆随著夏天就此远去。

那个夏天究竟发生了多少事?导演张大磊的叙事法像手上握著多串糖葫芦的孩子,有的沾糖,有的原味,有的已然苦涩,他一颗一颗地喂著你吃,合意的,你就欢笑,不解的,姑且闲置,更多时候,在光影晃动之馀,也就撩起了观众的往日思绪。

蓝祖蔚专栏《八月》:写给父亲的家书

张大磊的色彩选择是全片魅力的关键美学决策。

《八月》原本彩色数位摄制的电影,但他坚持调成黑白,彩色写实,黑白则有如减法,地域不重要了,时代不清朗了,这种抽离性的模糊,接近梦的质感,更替张大磊的青春记忆和事件容易赢得普世共鸣,电影中相似的情节不也曾在我们的生活里叠现过?

《八月》书写了一种集体生活的乡愁。1994年中国的公营企业开始要自负营亏,原本天塌下来有电影厂挡著的员工住户,必须另谋出路和生计,张小雷的爸爸嘴上说的漂亮,有能力的人终究有本事能挣口饭吃,其实却是一直赋闲在家的闲人,还得靠趾高气昂的胖子赏饭吃。入夜后的厂区喧闹声中,隐隐约约中就有著一种变动与不安的气息(尤其是再不能看白戏,得花钱买票的无情现实)。

张大磊的高明就在于借用厂区内的大小声音,不管是风声、雨声、蝉声、知了声、叫卖声、撞球声、歌唱声、拉琴声和广播声,清楚标识出季节、环境和人物的风貌;另外则是以悠扬的慢板乐音(不管是拉威尔或者德布西的作品),点缀出那个时光悠悠,人生慢步的季节感觉。至于电影中不时出现的“画外音”(不管是骂著街坊的争吵声,或者警察捉人的警车声),都成功带出了故事,不管是偶像的幻灭或者父亲的怯懦……

蓝祖蔚专栏《八月》:写给父亲的家书

“我的父亲不是强人”毋宁是《八月》中最深情的书写,从看著电视配饭吃的午餐时分、练挟手学游泳的谆谆叨念、折腾于母子之间做调人的左右为难,一直到父子偷偷去田里偷瓜吃,再扶著单车上铁轨……其实都是动人的父子亲情,点点滴滴都有著让人梦中会偷笑的蜜甜。

至于远行前老友重聚,表面上是围炉叙旧,实质上却是“你可以的”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最后大伙唱唱歌,跳跳舞的人影婆娑,看著小雷的眼中,俨然有著初识愁滋味的惆怅了。

矛盾高潮在于得悉儿子的升学梦,其实只奢想制服和那条皮带时,就算他会气到要儿子下车,骂声:“看你出息的!”就疾驰而去,反而是忐忑不安的儿子不敢成眠,只求父亲再看他一眼;而且气归气,父亲终究还是会在远行前,偷偷备上一条皮带摆在孩子的椅子上。此时,对照著要拍全家福的那一幕,面对独缺父亲一人的遗憾,小雷即时摆出“如同父亲就在身旁”的手势,千言万语尽在其中。一部电影能有一个类似这款的传世镜头即已足够。

蓝祖蔚专栏《八月》:写给父亲的家书

《八月》中的演员都是素人,一切浑然天成,就像那只双节棍与墙上的李小龙画像,看似随手捡拾的青春片段,其实都是张大磊的深情回眸。他将《八月》献给他的父执辈,其实是最真心,亦最有力的告白了。

作者:蓝祖蔚
【蓝色电影梦】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4日 下午9:08
下一篇 2020年3月4日 下午9: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