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寻》:电影让观众有「参与」的感觉

《人肉搜寻》:电影让观众有「参与」的感觉

早前在辛丹斯电影节上看过《人肉搜寻》(Searching),现场观众反应非常热烈,大家都对电影破格的呈现手法感到惊喜。再加上悬疑曲折的剧情,无疑电影会在主流观众群里非常受欢迎。这部用了十三天拍摄、一年半时间去后期製作,在美国上映后已累积超过五千万美元票房。

故事讲述David (John Cho饰) 是一位单亲爸爸,他的十六岁女儿Margot (Michelle La饰) 有天突然离奇失蹤。David于是从她的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最后还发现原来女儿一直隐瞒着的秘密。

《人》最大卖点是它用了一种新兴的Screenlife电影语言 ,即是整部电影主要以电脑萤幕上发生的事作骨干 ,中间有少量实景拍摄的录影片段作支撑。电影的开头非常有创意,先来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电脑登入画面,预告即将看到的都是发生在电脑屏幕上。之后再利用电脑上的日曆表去描绘David一家的角色背景。只是短短十多分钟,就将观众的心理状态调较好,非常巧妙。

Screenlife能给予一种跨文本的体验,让观众有「参与」的感觉,相信年轻观众会份外亲切。到电影的下半部份,电影用了不少社交平台上的互动去揭示寻找Margot的过程,将大家熟悉的社交平台共冶一炉。当观众一边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滚动时,会自然成为这社交媒体的用户而立即代入电影角色的一部份,令观众全程投入。当中,编导亦不忘借故事讽刺现代网络新闻泛滥,网民会借机「抽水」来博取曝光的情况。

其实此Screenlife手法早在2014年的B-grade电影<Unfriended>及今年在柏林影展放映的<Profile>已经採用过。而两部电影的共通点就是Timur Bekmambetov,他为前者的监製及后者的导演。今次,他亦是《人》的监製及投资者。我看他是真的为此手法而着迷。

});

其实电影语言一直随着时代逐渐蜕变,智能电话、平面电脑毕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份,电影也应该反映这样的时代变迁。今后可能还会有更多不同的拍摄/处理手法出现去表达故事。不过,有时细心想一想,电影最基本的元素「影像语言」,会否因此而慢慢失去它的重量呢?

作者Facebook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2月27日 上午10:13
下一篇 2020年2月27日 上午10: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