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必须要紧惕这种由西方培养出来的电影人。固然这是灾难,可是导演提供的信息和控…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必须要紧惕这种由西方培养出来的电影人。固然这是灾难,可是导演提供的信息和控...

一开始我俗气地以为女主会像卢旺达饭店的经理,与联合国配合救走一大批难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乐观地预测女主偶遇的学生是“塞尔维亚辛德勒”,利用职权至少放走女主一家;甚至枪声响起的时候我还心存侥幸,脑补小儿子能像Dear Comrades中的小姑娘一样奇迹般生还;直到女主站在满厅骸骨中间,我才羞愧地醒悟,任何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都是极其荒唐和无知的。
男人们找各种理由:种族的、民族的、宗教的等等相互残杀吧,因为他们没有孕育生命的能力,但难道还不会摧毁吗?这样都可以夺得对他人的主导权,可以找到存在感。
对于杀戮者而言,死者只是数字,有时连数字都不是,而对被杀戮者的家属而言,那是心脏上的一个洞。最后去看,一切有什么意义?杀戮者占据了自己的旧居,所有人的后代都在一起跳舞,像什么都未曾发生。生活恢复到一种世俗琐碎之后,一直追问的人都像是病人。可那些人怎么可能遗忘呢?
1. 一车又一车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大巴拉去“安全区”,就像一笼又一笼的牲畜被拉去屠宰场。好戏上演的意思是机枪扫射地开始,而战争过后在同一个场馆刽子手却可以和自己的后代其乐融融于一堂。2. 无能无信懦弱的联合国及维和部队竟相信种族屠杀军队的“保证”,而在有能力庇护时把平民直接踢出去。去他妈的维和部队和荷兰上校!3. 一个女性在面临困难和危机时保护家人的坚强和决绝,与尸首相认的悲痛,没有过度宣泄情绪,但我已经泪流满面。4. “斯雷布尼察屠杀”发生在95年!95年啊!二战都结束50年了快!任何种族歧视种族仇视都应该被消灭,难道历史还不够血腥和悲痛吗? 5. 就像谢飞导演说:电影是可以再现历史,提醒人们记住过往的。
观影过程中,恰巧得知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国际影片)最终的提名名单。
观影完毕,各种叹息。
纵向上,同题材,同历史,同类型作品,比之近二十年前的最佳外语片《无主之地》,少了太多太多太多深邃与细腻,只像一本时隔多日的流水账似的日记。
横向上,做个很不恰当的对比:
北欧中年危机的《酒精计划》死了1个人
东欧火灾牵扯出层层腐败的《集体》死了27个人
东亚校园霸凌的《少年的你》死了2个人
中东难民题材《贩皮的人》犹未可知
本片,官方数据死亡人数几千人。
另外,和本片剧情特别相似的《亲爱的同志》居然落选。
我不想也不愿意以此来推测最终,我只想说:人类啊,快点的原地爆炸吧

终于有影片聚焦1995年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了。8372名男性穆族平民死于塞族武装分子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下,姆拉迪奇的演员与本人简直神似,他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在接受采访时都几次说漏嘴。无能的荷兰维和部队简直就是帮凶一样的存在,枪声像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响起时,那些塞族小孩甚至还在踢球。历史掩盖不了悲伤,绝望的艾达在骸骨面前只能靠残破的衣裳辨别孩子,昔日的刽子手却住进了他们的房子。如今塞族共和国在发生大屠杀的东波斯尼亚仍是政治实体,当地穆斯林的比例已经由当年的30%锐减到不足10%,但他们依然还在坚守“家园”。
本片再次触及历史之殇。从联合国雇员普通翻译员的视角,以营救家人为剧情主线,剥开波黑战争外壳,暴露残酷践踏撕裂生命的肌理。艾达奋力营救亲人、争分夺秒的运动镜头让节奏和情绪始终处于满弓绷弦的紧张焦灼中。矛盾升级后仍然制造存活期望,但屠杀中的空镜才是真正的高潮。战争机器启动后的失控是必然的,面对敌对双方和民族怒火,所谓维护正义的维和部队,也只是无所作为和利益倾斜。岁月已逝,痛定思痛的情感反刍,在无辜的骸骨中回转。
去他妈的联合国!去他妈的维和部队!去他妈的那个弹钢琴的荷兰上校!去他妈的姆拉迪奇和塞族军队!去他妈的受害者和刽子手共济一堂其乐融融的结尾!
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典出《新约》。跟暴虐的军阀、无能的维和部队比起来,女主就像是受难的圣徒。临近结尾时有人发生口角,散场时大吵了起来——电影院里的人跟电影里一样仇恨自己的邻人,简直就是黑色幽默般的讽刺
siff 寂静的片尾曲中,两个各执一词争执不休的观众和左顾右盼默不作声的影院工作人员,诡异地形成了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某种微缩模型
视角很独特的片子。我以为既然使用了单人物的封闭视角,就可以把历史的暧昧性进行到底。影片中段有个工作人员看到塞军押解了几个人出去,后来就传出了塞军枪杀平民的“谣言”,我觉得这种暧昧性是很迷人的。
太绝望了,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期待着有转机,看完该片仿佛被生吞活剥一般。
女主角演技炸裂。全片毫不拖泥带水,紧张刺激感贯穿始终,最后是深深的悲凉和无奈。

7分,视觉比较独特的切入点,一部合格的命题作文。无能即无为,沉默即帮凶,联合国在影视作品里的形象,一贯如此,事实亦然,花瓶一座,小丑一枚。不禁联想起同是波黑战争的《无主之地》。
以一名联合国雇员的角度去解构这场战争中的冲突,相对于直面战场的血腥,战争背后流离失所人们的命运亦是悲惨。当一名母亲,一点点了解到残酷现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人踏上亡命之路,这样的伤痛又是何等撕心裂肺。最后的那个镜头,剧院外的孩子还在踢着足球,而剧院里传来的是不停的枪声,整个画面静与动的巨大反差,简直让人无语凝噎。
震撼并且不知道如何去精准形容感受的揪心故事,力度释放得很猛烈;在这样一个无比深重的历史背景下,女性在这起事件中的角色、抉择与力量,都逐渐构筑了Aida在这起事件中的亲历。始终坚持用她在职位下的“小”视角,去体察这段仍然不能被抹去伤痛与余害的“大”事件;不止是留下纪录的数字,更是万千被撕裂和永久被掐断希望的家庭。想要帮助家人活下去、也要尽可能平静完成所有听来发怵的转译和传述…漩涡中的主角,是无比脆弱又必须勇敢。所有记忆、畅想、情绪都留在了过去,旧照片是唯一提醒和推动着她继续下去的方式;这样的情绪动人,并且衍生的批评和警示可能更为重要。
1.又见一部制片国家/地区多达九个的电影,与曾经看过的《狗镇》《善意的背叛》《尤里西斯的凝视》相当,但不及《黑暗中的舞者》;2.联想起自己曾写在《无主之地》条目的观影记录:电影不仅可以用来娱乐,也能拓展见识、学习知识。因为《艾达,怎么了?》,我才得知“波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1995年7月11日到22日,波黑塞族军警以及南联盟派出的军警突袭并攻占了斯雷布雷尼察,在接下来的11天时间里对当地8000多名穆斯林男子和男孩进行了杀戮。波黑塞族政府一直否认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屠杀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才终于承认。…… 3.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部分人物、场景和对话,基于创作和剧情需要进行适当虚构。4.昨晚看了第93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56部提名作品目前看过27部?在颁奖结果出来之前要开始逐渐补片了。
回避了对于斯雷布雷尼察屠杀中绝大多数暴行的直接描绘(否则正常人都受不了,否则联合国蓝盔部队会显得更加不堪),而聚焦于一个妻子和母亲的绝望的挣扎过程。关于这段历史,《民主的阴暗面》一书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令我印象尤其深刻:“有30%的波斯尼亚塞族人断然不同意(种族清洗),而有60%的人‘同意或者糊里糊涂地随大流。他们由10%的持枪者和控制电视塔的人带领着。这就是他们需要的一切。’”
只要和自己无关,就冷淡的可怕。就像狮子扑倒了某只羚羊,别的羚羊都停止了奔跑,就在不远处该干嘛干嘛。倒也有几只想做些什么,只不过看到大家都很淡定,于是就把冲动又压回去了。
关于屠杀的沉重历史题材影片已经很难有新意了,本片没有选择全景式或正义一方的视角去讲述这个故事还挺好的,一个想要拯救家人性命的女人,看到了政治丑陋的一面,故事节奏很好,开场就很抓人,结尾也让人叹息
too painful to watch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15日
下一篇 2023年7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