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试图把玩奈良日影味,又有挥之不去的作文感。结尾有种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结束了的原地梗塞,就…

《又见奈良》:试图把玩奈良日影味,又有挥之不去的作文感。结尾有种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结束了的原地梗塞,就...

海蟹入湖,努力适应生活,却终归是杀生。
目前今年华语个人Top3,战后遗孤的开头动画便已飙泪。电影前半部分每3分钟就有一个轻松亮点,被海关没收的酱牛肉、鬼鬼祟祟抢镜的鹿、适应湖里生活的海螃蟹、一紧张就说俄语的奶奶、鹏飞出镜的学牛叫卖肉员、装了锅的就是从中国来的…信手拈来的小幽默,在如此沉重的题材里熠熠生辉。最喜欢两个异国老人互看照片的片段,无声胜有声。全都白照了的照片,白费工夫的奈良之行,再见亦宽慰。当片尾熟悉的旋律响起,好怕是那首时,结果泪腺彻底决堤…寻找,所有遗失的爱。
海蟹被丢进湖里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没有胶卷的相机留不下相片但依然能留下记忆,拉着没有实物的二胡,唱着最熟悉的智取威虎山,随着寻觅之路的深入,呈现出极度温暖而又温柔的特殊群体人物群像。主角三人血缘关系虽然缺失,但却在细微之处慢慢延展出动人的亲密关系,平静中点缀着努力生活的幽默,悲凉里流露出身份认同的温情。
非常喜欢!数代遗孤的身份错乱,语言的隔阂,又在钟声、照片、手势间建构出新的平衡,寻亲的情绪被淡淡藏匿于奈良的自然和人文背后。前作中幽默灵气的小细节都得以延续,结尾祭祀的戏甚至有些《沙罗双树》的味道了。
B+/ 并不预先焦急地为人的共处下定论,也不急于抵达某种结果,而是极为自觉地将交流当作并无僵固目的的过程。因此语言隔阂反而成为一种媒介的裂口,成为可不断迂回的玄妙共感。人的肢体,人可触、可写、可使之发声的物,皆将我们联结。而当交流突然加速,媒介失去传导的感知延宕,故事才倏忽间走向终结。寻找的日本遗孤同样是一个类似的中介物形象。她的信件构成了三个人物的强烈共振时刻,而她的身份困境则构成了国族边界意识形态之无限残余的标记。或许,急于交流只是一种唯我的幻像,而真正的交流本身只在不急于交流时才能达成,这就是本片最高明的落点与方法论。
二刷略降→B/ 前1/3有点耽于差异的堆积,缺少强度上的区分;最后的仪式剪得太松弛,没有足够锐利的语气扭转来铺垫结尾的情绪提炼。整体还是不错的。永濑正敏一段依然全片最佳。

又是一人一个厅的电影,节奏还是有点太慢…恕我直言,英泽看不出有什么表演水平。中间两位老人互相交换看照片的无声片段非常有趣
#23SIFF# 背景故事的交代融合了动画元素。开头的“螃蟹”暗示了影片的结局,海水与河水的生存环境,隐喻中国与日本。“无胶卷的相机”隐喻记忆,也许生命最终留下的只是记忆与思念。在历史背景下、在奈良县,一次寻亲、一段旅程…片子关乎“寻找”,寻找那段历史、寻找遗憾的爱…
一个寻亲的中国人,一个独居的日本人,一个挣扎的混血儿——结尾处三人无声行走于街道上,直接打破了电影集中呈现的身份困境,营造出了一种“家庭”感,甚至可以说,三人构建了一方无需语言为中介的场域,如此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成为历史的,同时向外辐射着。此般场景和譬喻在邓丽君的日语歌包裹下更是得到完美映射。
#SIFF2020# 太棒了,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展现寻找的过程,不煽情还适当的增加幽默感,老奶奶用俄语回应与学羊叫买肉的过程可爱极了。女儿远去的父亲与千里寻子的养母,在小泽带领的三层关系中展现的非常巧妙,最后的长镜头里三人行走,老警察与小泽仿佛中日关系一般夹杂着历史问题与保护着遗孤的养母,同时响起了邓丽君《再见了我的爱人》日语版,无奈与爱意慢慢涌上心头,又见奈良,goodbye my love …
7分,相比《米花之味》又成熟了不少。在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里,还是能感受到不少趣味与轻盈,包括那些源自生活中的喜剧元素。影片可以解读的角度也很多,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身份认同,亲情,以及孤独等等,影片也有很多小心思藏在作品里。还是那样,关于寻找的作品,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寻找的结果,而是寻找的过程,而三个主角,也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像一个临时家庭。三个孤独的人,彼此扶持。
照片没白照,风景都留在心间了,人也没白找,当我们悲喜相通,情义交融,我们也算亲人。战争远去,咸海淡湖,遗孤冷暖,锦书难托。|电审故字2020年第260号
#siff2020# 满足期待,依旧发挥稳健,延续了前作“找寻”的母题和创作上的巧思,凝视,行走,继续用温柔的喜剧风格来包裹伤痛,同时进一步拓宽人物关系的可能性。一个模糊了身份的人,一个只存在于记忆中的人,姓名不只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存在的依据,在寻找的过程中,丽华不再是一个麦高芬式的符号,更是一个串联国别文化、集体记忆、伤痛历史的桥梁。没有胶卷的相机是复刻历史的幽魂视角,也是沟通现实与回忆的那道门。《菲洛梅娜》式的文化寓言,永远存在于那些被遮蔽的深层角落里。
导演的温柔抚平了老奶奶内心的悲伤。与其说是拍摄了战争遗留的伤害,不如说是拍摄了人内心恒久的寂寞。那些付诸真心的子女、爱人、过客,最后映射成我们人生的记忆。人生重要的是别人对我们的眷恋,还是我们对人生眷恋呐。又见,奈良。
第一个镜头复刻了米花之味中英泽的凝视。很多细小的诙谐幽默冲淡了异国寻找遗孤的沉重感。闯入祭祀一度想起相米慎二的《搬家》,黑暗中飘来的鼓声,人群中焦灼地寻觅亲人,可惜没能起飞。结尾的三人行走镜头也延续了米花之味的程式。在语言之外也许是一座安全岛,可以静息并充满思念和期待。
奶奶从踏上征途心里就有答案了吧,因为那么爱她的女儿怎么舍得就此不联系了,肯定是出了意外啊。奶奶的空相机(没放胶卷)也是对结尾的一种呼应。“哭什么,照片没了怕什么,照片都在我脑子里呢……”泪崩。。战争带来的伤害就像核泄露一样,得伤害几代人
3.5;沿袭前作优点,依旧轻盈灵动,但处理更节制内敛,很多携有淡淡幽默的小细节宛如生活中不经意却值得玩味的灵光一现,呼应结尾夜游长镜高光,令人心碎而无奈——反转,或幻灭,一切戏剧性最后都被抹平。

虽是战孤&寻亲题材,但更深层次则关乎“沟通”:1、置于异文化语境的语言沟通失效(海螃蟹/河水,跨国恋,认亲失败);2、诉诸肢体语言与表情/手势的成功互动(为孩子们拍照,肉店动物声,奶奶与吉泽互换照片)。所有外在的、直接的交流几乎均无法言及心声,而涌动于人们内在的、隐秘的情感碰撞,却能越过藩篱障碍。

奈良风物甚美,其隽永气质颇为契合此片基调,真有几分河濑直美之味;尤以祭祀一段最出人意料,并不遵循观影经验,在急促的鼓声中突转漫步长街,最爱的一段。

英泽的表现比《米花之味》退步,看起来很拘束。
东北日本遗孤的事情,不是东北人可能完全不知道,比如我。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那段已经日渐尘封的历史,就像是时代里的一个褶皱被展开,这些似乎被遗忘的人现在站在了镜头前。历史遗留下的情感伤害,需要长久的时间去弥合。感谢导演关注到这个问题,并用这样一个故事记录下来。战争会结束,但爱不会。
鹏飞依旧发挥自己的特色,将沉重的题材处理得轻盈无比,从开头动画开始就奠定了轻松幽默的基调,一系列的笑点设置大大提升了影片可看度。但这并不意味影片不深刻,一封封信,一个个人,一次次追寻,循着她的影子,慢慢拼凑出一个遗孤女儿的一生,到底是血缘定义了他们,还是文化定义了他们,就像是孤星悬挂在天空,他们寻根却发现没有归处。而寻女的母亲是孤独的,通过她展现出老年人的生存现状,但她也是勇敢的,相机没有胶卷不要紧,因为照片都在脑子里,名字问不出来不要紧,因为爱镌刻在回忆里。一部笑泪共存的影片,导演的技法成熟了许多,尤其是音效配乐与画面的完美配合,往往带给人悠长的回味之感。
非常细腻的一部电影,第一次接触战后遗孤群体,没想到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影片呈现了人与人之间对亲情的守望以及各自对身份的认同,是难得的极具人文关怀的电影。整个影片的风格非常舒服,生活中的小乐趣和小感动很好的融合,摄影和配乐也值得回味,导演又帅又有才华,实力圈粉!
融不进的血脉,回不去的异乡,心无归处,何以为家。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15日
下一篇 2023年7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