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只看余华就够了,余华值得单独出一个纪录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只看余华就够了,余华值得单独出一个纪录片

首映到晚了,结果坐导演旁边看的:)
说着“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的余华,也说过“还记得当时张艺谋时常说原作里的什么细节要改动,审查才能通过。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心想他如此了解审查制度,对他十分钦佩。可是张艺谋拍摄完成电影后审查还是没有通过。我不再钦佩张艺谋,我钦佩审查制度。” #Berlinale2020
余华也太有趣了吧
我喜欢那些尴尬的诗朗诵,因为这正是文学落入现实的真实反应,矫情,做作,还有些生硬,但是却带给普通人美好的幻想。海水不会变蓝,就像生活永远不是诗,可文学却永远存在。
一个村庄的文学 = 一个中国的文学。余华太有意思了,一个人就可以讲两个小时; 梁鸿的部分有触动中国人共同记忆的真挚情感。她儿子对姥爷的问题切实地戳中了我,是年轻一代对历经艰辛的祖辈的惋惜。片名出现得恰到好处,从农村看中国,看世界; 从海水还是黄色的部分向外面的世界游出去,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第三部口述历史群像纪录片。本以为就是一部采访影像,看完18个章节的错落编排才发觉,它或许是贾樟柯视野最广、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通过5060乃至00后的讲述,透视整个中国的现代发展史。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饥荒年代到经济腾飞,从个人/家庭记忆到集体记忆…一开始节奏迟缓深沉,口音听不太懂,到最后在北京长大的男孩已经不太会河南话,表达方式也比较现代。口述本身就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或许因为讲述主体都是作家,他们的表达天然带有感性和浪漫。最典型就是余华那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美,余韵无穷,也难怪被拿来做了片名。听说贾家庄现在挺文艺的,片中请村民念的诗倒也别有风味。余华老师真是太好玩了,人豁达又有趣,讲述节奏也很好,从他一开口观众就开始笑个不停,强烈推荐余华老师参加下届脱口秀大会。
余华的段落极好,他的情绪、他的经历、他的一切似乎都是温柔的。贾平凹部分最劣,农村企业家的精神头扑面而来,开篇和女儿的谈话又透露着一股大腹便便的恶臭。//吕梁文学季的番外,本就是随意之作,更像贾樟柯的镜头随笔。
柏林电影节现场观感太棒了,科长最后还有问答环节。太散文了,太美了,太平静了。
由贾家庄和吕梁文学季,引出共和国文学三位代表人物的访谈录。序幕的老者讲述,由于语速零碎,关键词提炼,会感到较为难以进入,但中段余华的文学初登场,梁鸿提供的感性讲述都相当动人(尤其是姐姐读信),以食粮饥饿和文学收获做一个时代对证,来处与归途,皆为村庄故土。
五星感情分。作为一个武汉人我这个时候被乡土情结一击就倒。然而贾导说游到海水变蓝是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我却是无论如何无法这样乐观的,我胆小懦弱又自私,只能一直游一直游,远离这一代又一代不休止地折磨着这片土地的荒谬。
每一个女性,都绝不能为了做好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女儿,而耽误了写诗。
有人说诗朗诵太刻意做作,我恰恰觉得那样突兀不自然的朗诵才更真实,生活中的人都不是朗诵家,真实的人口读出不真实的美妙文章,这样的刻意是很恰当的。
影片最后一个章节,余华道出了片名的意义:在他的阅读经验中,海水总是蓝的。——其实无法精准地定义这部贾樟柯导演的新作是“口述历史”或“文学纪录片”,它更多地着眼于通过文学关照农村与土地的真实图景,将客观的时间线索与主观的生活性主题交织。抛开这些“作家”的外壳,让他们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的成长经验、家庭往事、以及可爱的回忆(余华的叙述部分在平遥影展现场又屡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分享他们与普通人民一同度过的饥饿、穷苦。在放映结束的交流现场,梁鸿女士说她觉得十分荣幸成为万千面孔中的一部分。这是影片具有的最为动人的力量。记录农村、记住历史的声音仅仅只是这部影片使命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在于,它映照出每一个我们的原点。即便新时代的我们,城市的生活经验已经成为习惯,但乡土,依旧是我们的“血地”。
看到余华这一段会笑
看到梁鸿这一段眼睛会湿润

10年前,“海上传奇”讲的是城市与电影,10年后的这部则是讲的乡土与文学。同样是普通人与名流,过去与现在,正好构成了一体两面。当然了,本身就作为“小镇青年”的贾樟柯毫无疑问是有一定程度的夫子自道在里面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呈现,男作家与女作家视角的差异可以说展现的很明显了
很难看到一部电影有如此强大的底气,以文学为主线,以电影为形式,讲述新中国七十多年历史的变迁。拿着锄头的贾家庄村民也能念诗,几代人的口述历史也可以是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一部足够厚重的电影,以十八个章节,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三位作者的口述为核心,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与三段式的结构折射出这个时代中宏大的历史潮流。

其中又以余华的段落为最佳,观影时全场不断传来欢笑和掌声。沉重的历史进程不一定不能以单口相声的形式口述,正如余华曾经说过的那句:“只要你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改到光明。”不失为对投稿经历的一种调侃。
而最终梁鸿的段落又给电影增添了一丝温情的色彩。从家庭到时代,从微观到宏观,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一切都在孕育诗意。似乎正如片名所言,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游到一片更广阔的世界。
无论好坏,都是五星,就因为他还记得那些逝去的东西。很欣赏贾樟柯的一点就是拍“逝去”,逝去的县城,逝去的三峡,逝去的文学,逝去的土地。他的影像能穿越时空,带你感受时代变迁下的中国。
死亡是凉爽的夏夜 电影是文字的死而复生
贾科长。每次的作品都以一种难受尴尬的方式呈现,却每一帧聚焦到最远处都是真诚,让人讨厌不起来。以最平白无力的采访形式出现,我想这难道是科长版本的十三邀;余华讲年青故事,我想这难道不就是一篇趣味随笔;拍到梁鸿哭,我也哭,一边哭一边想此等煽情也太粗暴了吧;梁鸿一句一句教儿子讲方言,太plane了,没有意义,尴尬。
然后余华走出来..“我就想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突然一切都有意义了。
人如何从土地走出、从村庄走出、从过去走出来;如何在黄色的海水中试图靠自己探寻所谓的蓝,也要记得起点。

两位男作家诉说的历史都是自己,一位女作家诉说的历史全是别人。人的感受力和观察世界的角度或许天生就是不同的。我们都喜欢余华这样轻盈而冷漠地走过人间百态的人,但或许正是梁鸿这样滞重而悲悯地体恤着身边人的人才连接起了世界。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15日 上午7:33
下一篇 2023年7月15日 上午7: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