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把顾喜的镜头全都剪掉,大概还能加半星。

《春江水暖》:把顾喜的镜头全都剪掉,大概还能加半星。

昔日孙权故里,达夫家乡,如今针灸赌场,火罐泡汤。富春江从流飘荡,拉开离合悲欢的卷轴。奶奶早已糊涂,却还叮嘱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二叔日夜飘荡,还拙笨地买围巾做礼物。中国文人喜欢画泼墨山水,他喜欢写悬疑小说。最近时常想起刚嫁到富阳的日子,像袋里藏的月饼,像废墟捡的照片,像不悔的誓言。
#72nd Cannes# 影评人周的闭幕片,颇为惊艳的作品,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有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视觉上来源于侯孝贤、贾樟柯,“中国民族电影语言”。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杨德昌和小津安二郎,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堪称年度惊喜之作!
去年First青年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的获得者,以前有机会只看了其片段,这次在爱奇艺上才完整地看完了它,确实是个好电影!导演顾晓刚在其剧情处女作中,显示了扎实的内容和风格把控能力,素人及专业演员贴切融合,情节与长镜头画卷诗意衔接,可谓赏心悦目。本片也是疫情后再次选择在网络上首先公映的电影,在促进传统影院与网络融合的发行模式上,增添了新的案例。像这种艺术个性及地域文化突出的文艺电影,在网络上放映可能更为合适,可找到更多合适它的观众。据调查,眼下影院观众百分之70仅是17-40岁的部分城镇人士,网络的加入则可以覆盖全社会人群,实现建立更广泛、多元、丰富的大影视市场。至于大银幕、立体声、群体观赏等影院特点,并不是观影的主要内容,何况众多流媒体观赏的视听质量,正在不断地提高及改进着呢!
差不多是一一类的家庭故事(也就是影迷呼唤许多年的中国家庭故事),20年后终于在大陆上演了。城市的无序新生,与家庭的内部崩溃,同步发生着。我们曾在岸上看风景,电影变成了在江上看人间炎凉,是否有大师和经典的影子,是否追寻传统山水卷轴画并不重要。非职业演员几乎没有露怯的,令人信服。小年轻有一些文绉绉的对白,但似乎也得到了合理解释(话剧社之类),而漫长的拍摄周期,拍出了富阳的四季交叠和时间流动,包括长镜头的设计与完成,作为新手实乃不易。以及,在老三去养老院那段看哭了。
NJ说我们看上去过得人模狗样,可是一点都不快乐耶。电视新闻和房产广告把我们强设定至人模狗样,但大多却只有追赶不上的尴尬。可老祖宗画卷里描绘过我们原本可以体面和诗意的。充分写实零星写意,也不乏魔幻之处。更充分预算下,这甚至可以是一部当代强有力的家庭史诗。
影评人周闭幕。原谅我是靠着英文字幕看完的,问题看得到但私心要给五星啊!导演调度太稳了,某个长镜头有炫技嫌疑。我特别喜欢这种不特意叙事,靠镜头剪辑来推动情节的。没有剪成都挺好挺好的,但有些过度依仗环境了,可能侧重点就不在叙事上,但我觉得让环境服务故事会更流畅。好几个小心思,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拿捏得不错。普通话对白要讲得太多有点尬,看英字还好,方言对白赞(反正听不懂)。最后几乎就是我家里的故事,对号入座只能给五星了。
观感比较复杂。剧本是出人意料的好(但也不新鲜,可以说是一一+悲情城市+三峡好人的合体),场面调度也有其高明之处,但如果说山水画美学,甚至拔高到所谓“中国”的层面,那确实是有点不敢恭维。无论侯孝贤贾樟柯,他们的长镜头是有巨大信息量的,是与现实和历史的复杂性紧密结合的,但顾晓刚的长焦却轧平了全部信息,剪辑虽然想要贯通古今,但似乎让裂缝更加凸显出来。如果说剧本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散点透视”,那么镜头里的空间感则因为某种观念被牺牲掉了,摄影机运动里也因为这种理念掺杂了一些矫揉和刻意。如此追求的长卷美学,最后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负担,这是无论如何都应该小心的。但不管怎样,两年打磨出这样的处女作,从创作方法上看,仍旧是有意义的。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楼宇崩塌。
《春江水暖》是一部真正的浙地电影,也许是第一部。
导演的状态越往后越好,拿这个山水画卷轴的方式拍一家人,非常棒的想法,故事的处理和配乐相得益彰,冬天那部分拍的尤为迷人,长镜头的调度执行到这种程度就已经赢了!
以富春江切开当代肿瘤,脉路毕现。卷轴美学是不同意的,也未必有多少古意,整体以家庭和江湖大叙事架构中的强力个人推动,镜随人走,某些时刻竟然有点像贝洛奇奥。顾喜和江一未必不是冥婚,老四在墓前活过来,第二卷杭州见。
实在是非常漂亮的调度水平和美学理念。如何把影像的实用性和美感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本片给出了答案之一:让它变成一幅山水画。以十余分钟的江面横移镜头为例,摄影机的运动、演员的运动、风向和水流共同构成强烈的定向动势,沿途风景和各类人物成为江水的“刻度”,一幅画卷横向徐徐展开,是“流动的进行时”。一部真正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电影。
拨开似画山水和细密人情,间或隐现惊心动魄的城市化急梦。起首寿宴就是大手笔,随后的夫妻调笑、疍家烟水、黑道风云都是佳篇,奇想的摄影并不掩饰野心,四兄弟两妯娌演得不着痕迹,撑起大半场好戏。可惜孙女祖母小江三个人口音错乱如同外宾,终归差了一口气。
梅峰艺术指导,喜宴氤氲烟火气。窦唯配乐,烟火气里添仙气。郁郁不达之夫,富春江上使人愁。骤雨初歇,亭外紫薇三两枝,却爱江边行不足,富春江水绿如蓝,绿杨堤里云脚低,散点透视摄影法,水面初平长卷里,富春山居江景房,富春山居拆迁图,一下雪,富春江成剩山图。郁郁不达之夫,富春江上使人愁,春江水暖人自知
美学形式上的选取足够大胆,但镜头的运动轨迹因此被限制,而在那些摄影机长卷作画之外的短镜头影像中,又几乎是再次偏向了欧洲片。职业演员与素人的混杂搭配所产生的介于纪录和虚构之间的失衡表演破坏了散点透视抒情的有效整合,大时代背景与人物动机间关系的处理亦西化,表里并不统一。作者需要锤炼更好的调度手法和调教能力,同时较之参照系杨德昌与侯孝贤们,甚至需要更加的私人和自我,这是策略追求所决定的。当然我们需要这样的华语电影,它再一次唤醒了那些沉寂许久的民族影像呼吸,广袤地域中埋藏的古韵与新潮翻滚奔腾,并最终汇聚成崭新的力量和运动。
观看层面可以依赖也可以摆脱对侯杨的感知,但重点需要逐渐从奔腾(几乎背向克制)的影像运动中建立新语境,一种无关地域文化表征的语境,一种所有内容物仅作为图景的语境,一种人物在交错模糊的场景中说着晦涩方言、排演着刻板动作、引领观众走向迷失的语境。
一江水,三代人,关于家族的四季史诗。虽然很多硬伤(比如拆迁工人吃饱了没事做、瞎念情信什么的),但导演将山水画手法融入电影,多组长镜头徐徐铺开城市化卷轴和濡沫亲情,在拆与建的时代夹层中见证春江水暖。结尾是暗示还有续集?厉害了…
横幅展卷、四季更迭带来的气韵生动。既有《一一》严谨而显微的家庭透视,也有《悲情城市》铺展的兄弟情脉络,江浙视域的一次迷影语汇融合,只不过散点透视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抽离的态势,打散了家庭血缘凝结的生活共情力。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对非职业演员独有情钟,主角几乎都是自己家人亲戚和朋友,在这些略紧的表演中,成功捕捉到了南方内里的市井气质。而孙女顾喜作为唯一的职业演员/话剧演员,其表演的痕迹和节奏反而与整体的市井气质脱节了。导演自陈是其“画卷三部曲”的首卷,里面有诸多闲笔是为续作埋线铺陈。
镜头调度精心雕琢到了极致,随江水律动,随树木生长,舍不得漏下一点景致,用摄影机完成了一幅富阳画卷,卷轴式长镜头美学可能是第一次被实践得如此恰如其分自得其所,至少有三个长镜头让人很想反复品味收藏,在水平和垂直空间上都拍出了新意。并不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故事,但在全景式的视角切换中生成了史诗感,戏剧冲突最强的时刻反而被处理得相当轻盈,焦点不在情节本身,而在于镜头移动和景别变换带出的动与静、暴力与平和的反差,以及自然环境的抚慰和消解。两个半小时看起来不觉枯燥,影像有着一种自由呼吸的、日常化的诗意,倒是让人感觉电影结束后还有一部分的自己留在了电影里。
3.5。杭州新浪潮一员猛将,对自然空间做了相当极致的运用。如若把张哲的《是梦》视觉化,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的样貌吧。几个长镜头清晰地执行了山水画的概念,有横移铺展画卷,也有局部空间细节的呈现,灯亮灯灭堪称神来之笔。南方不只是潮湿而已,水乡人家的爱恨情仇都在四季中滋长。当然有不足之处,年轻演员的表演(语感)和长辈是明显断层的,这种割裂损伤了故事气质,也使整体全然不及《一一》来得妥帖自如。不能不期待《千里江东图》后几卷能带来更独特的美学系统。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11日
下一篇 2023年7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