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实在不懂导演在表达什么,全片都坐立不安,除去仅剩的摄影上的优点也找不到什么可取之处了。偷…

《阳台上》:实在不懂导演在表达什么,全片都坐立不安,除去仅剩的摄影上的优点也找不到什么可取之处了。偷...

3.5 优缺点分明。剧本是短片的体量,拍成长片难免拖沓。演员也不合适,新人男主长得可爱但演得毫无层次,周冬雨又长了张过于精明的脸完全不像弱智少女。但导演层面上,张猛又很出色。胶片+手持+主观镜头+镜像和隔断,和片中大量的偷窥/跟踪戏非常契合。配乐也是可以竞争年度最佳级别的好。而且一个东北导演,拍一部70%上海话对白的片子,能拍出黏稠的市井味,完成度真的够可以了。北京点映的差评太正常了,因为他们连片尾曲的乐趣都完全get不到啊。
第一眼看是少年复仇,第二眼是青春性迷茫,看到最后却发现,其实是“弱者对弱者的一刀”。故事始终呈现着一种模糊,混沌,又隐隐不安的不可言说,恰似镜头下粘稠市井的上海。张猛用漂亮的摄影,拍出了一种属于当下年轻人的,又丧又美好的迷幻。
评分那么低,不至于吧。
表面是个复仇故事,实际讲了一个男孩性意识的觉醒。
就在针对个体的复仇险些滑向反社会人格时,一切戛然而止。男孩放下刀,带着极其复杂的笑容逃离了镜头的监视。
周冬雨性别感不强,恰恰是个极恰当的选角。比丧父和老宅废墟更急需重建的,是男孩的性别秩序。
最终,他认清了自己。丢掉刀,就如丢掉1,往后坚定地做0。

3.5;胶片的镜头质感很好,低下层灰扑扑的现实迎面痛击—摩登霓虹背后真实而疼痛的生活。以拆迁为实现戏剧转折的杠杆点,除去交代前因后果和人设之余,更开拓了荒芜空间产生的移情影响,荒废巨轮亦有此功能(这两个空间分别对应男主及其损友,以本地居民和外来沪漂双线共筑城市景观)。大量后窗式偷窥场景,手持+主观镜头,透过各种介质的隔断暗示人物关系(如开场的父子关系,以玫红色窗纸为滤镜窥见的女孩等)。关乎上海的细节做得不错,配乐很好了。
人比海底沙,勿用多牵挂。歌品就是审美的浓缩,就不提最后的罗马尼亚姑娘有多提气了。这奔腾当然也可能是奔流也可能是奔溃的时代,张猛拍了大浪里的一粒微沙,和另外几粒微沙。见微知著,这歹意是无可奈何的,连善意也是无可奈何的。最后一句赞美留给周冬雨,太经拍。留一星的空,毕竟是小品吧,期待枪炮腰花,期待最终的胜利。
一部迷影电影,很类型的希区柯克。小孔监视,后窗偷窥,跟踪,楼梯,病弱的男子,以及同性恋元素。但是又很意识,很迷离。
我从小就很喜欢上海作为背景的故事,所以本片一开场,我就对它好感倍增。“起”,像《万箭穿心》,家里的吵吵闹闹,搬家;“承”,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小武》,满大街溜达,跟踪、观察;“转”,像《爱情短片》和《对她说》,偷窥源于爱;“合”,像《绿洲》,作为观众,甚至没有资格和立场去做出评判。很多人提到本片的主题,但我觉得本片主题是暧昧的,“暗恋”或“复仇”,都只是它的元素。至于我的理解,它的主题是“少年成长为青年的一个瞬间”。细想这个主题,总是关于爱和责任,似是而非的爱,无能为力的责任感,这是人和自己的冲突,是被角色包孕着的戏剧性。
“一个弱者,最终没有向一个更弱的人下手”,动机与其说是善良,不如说是成长带来的心理上的强。有诚意的文艺片,一般不喜欢用“文艺片“这个标签,但是能认真地探讨心理、着眼于细节、将视角聚焦在“真实的人”的点上,希望塑造出形象的立体性和一些事情的复杂性,这就是文艺片该做的事。文艺片就应该努力把一些”微妙”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一点上加了一星。如果这样诚意在做的影片你不但不给他活路,还让一些傻X自以为是地粗暴扼杀他,那么只能回击了。前三分之一铺垫太快,有种赶着着急抛信息的感觉,剪辑点也不够利索,结尾并不喜欢,觉得还是有些无力了,但这些缺点都是在拿对好片的尺子去衡量它才得出的。看得出是为了衬托心理的改变做出了比较丰富的设计,彩色玻璃窗、搬家车上的镜子、废墟、喷水。看着颗粒质感还以为是做的,没想到真是胶片的。
胶片拍摄加一星,拍得太美了,无比正确的选择,片头字幕和片名出得漂亮,配乐很棒,声音做得非常沉浸感,完美忠于原著的改编,港乐起鸡皮起,用得真好了。20190315中午无人影院一个人包场爽歪歪,想吃生煎油条加奶茶!饿着肚子看的手动捂脸表情,方言万岁。
前半部分水准很高,看上去像一部只在影展才能看到的作品,步步紧逼又略显克制的感觉,国内可能只有娄烨能拍出这个感觉。原著和电影一样也是男主角“隔岸观火,隔窗窥人”,不仅对面楼上仇家看不清楚,讲故事也是进三步退一步若即若离欲说还休。“东北郑中基”是被编导用来开掘张英雄成人之路的角色,他的作用是与张英雄本身的中二情绪对抗,但这段对抗显得十分冗长。影片中段才慢慢揭示陆珊珊的异样举止,从观感的角度来看可能不大合适。
目的性非常不明确的上海复仇
够怪,我挺喜欢,弯掰直暗线有点阴险。
私心非常非常喜欢。搞不懂为什么豆瓣只有六分。剧本是羸弱,但其余部分都不错,包括男演员的表演。看得出现有的好是完全源自于导演,如果换一个导演可能就变灾难片了。
张猛还是挺猛的,窥视阳台上的人生,不难让人想起《后窗》中的危险气息,不单是青春片,恍如《青之炎》,谋杀的臆想与复杂社会问题是一体两面,一切皆因拆迁却也止于爱的复归。这种触痛神经的题材,挽救了情感挖掘上的苍白与人物处理的单薄,本片出品人之一的周冬雨出场虽不多,却尽显“弱智”美少女的纯真无辜,几个特写镜头干净美极,王锵的少年气直抵人心。
许久未看沪语电影,上次还是《股疯》。剧情体量小,有点像掐头去尾,人物行动线略有牵强之处,官宣上映前逛pageone看到有这本小说,有点儿后悔没买。张猛的音乐品味好高啊,歌曲到配乐都是如此。男主在家庭关系、拆迁引发的复仇、对异性的窥视、与同伴的相处中自我救赎,同时也是性别认知的过程,什么都在试探,什么又都戛然而止。电脑桌面上《春光乍泄》,潮湿氤氲的环境,结尾的“废城”,是种一直想挣脱,却总是被胁迫的情绪。
对于当代青年,张猛提炼出来的是什么呢?
是无能,无力,无助,无所长,无所依,无所恃。
是虽然还能够去爱,但已经无法成就任何一件事。
是虚弱,是冷汗,是下落不明。
是面对这个广阔天地一无所为的憋屈。
是固然有美,但不被承认价值。
是如果失去父母庇护,就再也没有任何上升通道的我自己。

1.胶片拍摄所带来的质感真舒服。
2.导演亲口告诉我主题是“弱者报复弱者”。
3.颜色的使用烘托了气氛,突出人物心理。
4.第一场追踪长镜实在太好。
5.提到了大时代背景下卑微的个人,我们都是弱者,而我们都在报复更弱的弱者

方言运用很有趣
在光怪陆离的大魔都,土著少年用沉默杀出一条血路。
张猛导演的最新作品,围绕拆迁展开的故事当中,将上海平民社会中的诸多结构性矛盾展现无余,由弄堂、厕所、游船等特定意味的空间,构建出的“废墟”式美学,意蕴丰富,配上大量充满象征色彩的符号元素,看得我击节赞叹。而在贯穿全片始终的情(爱情、友情、亲情)与欲(复仇欲、性欲、物欲)的展现方面,镜头语言也极其细腻,梦幻、想象与现实的交织,仿佛一部时空转置成当代上海的《罪与罚》。男女主角的表演都可圈可点,而影片最为精彩的镜头,还是男主角跟同事在废弃的豪华游轮里,高歌许冠杰的《浪子心声》,放飞自我、畅想未来的场景,诗意尽显,观众的情绪得到极大的满足与释放。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11日 下午5:33
下一篇 2023年7月11日 下午5: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