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大玩偶》:非叙事和非演员的风格都出来了,但演的味道太浓,的确跟风柜还有距离。我为什么会比较喜…

《儿子的大玩偶》:非叙事和非演员的风格都出来了,但演的味道太浓,的确跟风柜还有距离。我为什么会比较喜...

台湾新浪潮发轫作之一,比《小毕的故事》稍晚但同年上映。影片改编自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的小说。黄春明写小人物、小事件,最亲切、细腻、地道,电影中的三个小故事,也如此。特别喜欢《儿子的大玩偶》和《苹果滋味》,前者情真意切、人艰不拆,后者因祸得福、辛酸苦涩。
三段往事,满目苍夷。四下里遍布着日本与民国遗风。他们不识外语,甚至听不懂国语;他们眼神迷离,目不识丁,口不能言。遇到飞来横祸,却要虔诚地道歉,并心存感激。抗拒高科技,只为了留存那点香火。辛酸地泪眼迷离着,手捧苹果满怀希望。
8/10。讽喻了台湾受外货欺诈带来的肉体伤害和依赖美国外援的麻木民族精神,前两者作为父亲承担妻子生育的职责、反复游说街坊,小丑油彩脸上的似哭似笑,被蒙骗的推销员不留余力地推销危险品,都能深沉体会遗忘于经济起步角落的普通人的刺痛感,最后一段全家探病时品尝苹果的拜金面孔涵盖了时代的卑微。
《儿子的大玩偶》:最早还是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对台湾电影的介绍中得知的,我一直以为“大玩偶”是母亲,没想到是父亲;更没想到这会是三个生活不易的家庭的故事短片串联的电影;《小琪的那顶帽子》:我差点以为是恋童癖;《苹果的滋味》:真的,要不是格雷上校是大好人,就不会是这样相对美好的故事了。
三段故事都无意间体现了台湾与日美的暧昧关系。除了一贯的底层人物展现,还加入了一些实验性的东西,短片的形式本来也有展现才华,表达自我的能力。
戏院没茶无人理会唯唯诺诺,家中没茶乱摔东西朝老婆发火;压力锅现场煮食推销已经失败过一次,愚忠者的反应却是那么好的东西怎么没有人买呢,最终被自己口中的好东西炸死;被车撞反而因祸得福对肇事者不住口道谢说对不起,一家人吃果的样子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难怪当初会有削果事件~
吴念真改编自黄春明小说,60年代的三段故事喜爱程度从后到前。苹果的黑色讽刺真是做足了,是那种笑过后的心酸,这一家子有寓意草根的台湾。小琪很惊悚,从一开始就有种要有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的感觉,结果还真是,反思盲目的发展。玩偶的人物挺立体,纪念拼搏的父辈。这片的背后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
1.淡淡的忧伤却如此的绵长,一股暗劲在刺痛着人的情感。2.大玩偶里面父亲最后的微笑、帽子里面王武雄最后那悲痛的脸、苹果里面阿发家人对美国大兵的“谢谢,谢谢。对不起,对不起。”这一幕幕的是如此令人忧伤与心痛。3.恨日亲美,赤裸裸的讽刺与不满…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发端作品之一,吴念真改编自黄春明小说的三段式短片。小男孩在嘉义竹崎乡间追逐的侯孝贤式长镜头呼唤着两年之后的《童年往事》;日本杂志撕页上习得的三明治人装扮无法在本地求得生存,却成为孩子唯一认识的父亲面孔;最喜欢万仁的《苹果的滋味》,美国之于台湾,成为创伤与荣耀、亏欠与依赖并存的暧昧反讽的符号。
第一部全台语发音的文艺片,演员全换成了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但幕后班底不变,音乐也从流行转为配乐了。当第一个长镜头出现时,我知道侯导开始显山露水了。要感谢黄春明的三篇好小说,尤其是小琪的帽子。大悲无泪。浩渺中我将如何把你婆娑?
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类似前一年杨德昌他们那个新浪潮的《光阴的故事》那样的不同导演的三段故事,不过这次的主题更着眼于一些社会问题。也许这样的三段式短故事更容易让导演找准自己的风格定位,因此多年后侯拍了个同样三段的最好的时光作结可能也有为了找回感觉的意味。
万仁的《苹果的滋味》很有意思,当年看他的《超级市民》就被震过一回,感觉他有点被低估了,“超级三部曲”也很难找啊。
三个故事都不错,反映台湾底层人民的生活,文学剧本加视听语言,同样的模式,内地电影是另一番模样。与北方观众看南方而且是更南方的中国故事,感触更多一些。一直在想,如果全国不仅有北京电影学院,还有各个省自己的电影学院,那么今天的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更为骄人吧——电影资料馆
《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很会用画面说话,桌上没动筷子的饭就说明了夫妻感情的摩擦。用了很多闪回段落将二人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没茶”的重复揭示了男主是个只会在家里撒脾气的人,但等到有收入来源之后,又愿意重新化上小丑妆拥抱儿子,果然钱才是控制男人品性的关键。最后定格镜头往前一推,直接借鉴《四百击》。《小琪的帽子》:费尽心思努力的年轻人,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中获得双重失败,甚至是更糟。快锅着火与工程师讲课形成声画对位,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快慢之争引人深思。戴帽子的并不止小琪,很明显地满大街都是。《苹果的滋味》:开头车祸用了黑白滤镜,血迹与楼房形成匹配性剪辑,大雨滂沱让心绪愈加紊乱。美军的优待让台湾人的多情多义荡然无存,与上一部短片还形成了恨日亲美的呼应。躺在床上的男主脑中响过钢琴曲,仿佛看到了明日曙光。
1982年,杨德昌 / 柯一正 / 陶德辰 / 张毅四人将各自拍摄的短片合在一起取名为《光阴的故事》,讲述人生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四个阶段;一年后,也就是1983年,导演侯孝贤 / 万仁 / 曾壮祥三人合作了《儿子的大玩偶》,用三个不同故事呈现人生的悲苦和贫穷滋味。各花入个眼,对照来看,别有味道。
短片三部曲,第一部儿子的大玩偶便是侯孝贤与吴念真之作,那时的导演风格已经成形,其间悲喜分明,无经修饰,结局画面定格,画外音若把一段记忆猛的拉出,后力挺足。后面两个故事看的挺揪心,苹果一部倒是不错,有些场景老使我走神,想到雅克塔蒂的肢体动作,怪也哉。
4.2 像是<<光阴的故事>>那样三个导演三个故事,<<光>>是留洋归来的导演们拍的,<<儿子的大玩偶>>是一批本土导演。侯的长镜头在陈博正追那群孩子拿回衣服的时候就已经初见端倪。那种乡土味道的故事,应该是很多人的美好回忆。生活不易,需要珍惜。
三个短片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压力 散文式的电影 第一段很感伤 为生活失去自己的主体性与面目 是小人物悲哀 最后一幕的笑让我感伤… 第二段时如同快锅一样感到压力.殖民文化下的不协调 美好对比丑陋 新科技对比传统 及有隐晦性的暗示 第三段很讽刺..戏里戏外都讽刺 (台湾电影圈也因此才有 杨士琪纪念奖) 记住~导演是全世界最不给删的人….
1.玩偶:侯孝贤依旧细腻,只是这样一个生养的故事太过直白,没有其他作品的含蓄隽永,当然,记忆与现实的交叠穿插,叙事的流畅,情绪的悲悯都使之足够好看;2.帽子:最为暧昧的一个,留白与暗示,依旧关注于小人物的艰难,命运的困境;3.果:阴差阳错,失落的眼神,残缺的合影,满目疮痍的现实之痛。
三个导演拍的三段六十年代故事,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些都市怪谈的感觉。
侯孝贤导演的第一段,完全用闽南话对白。频繁插入回忆,总是先出对话声音,隔十几秒再切画面。有迷影元素,但时间设定上是1962年,出现的海报《蚵女》《还我河山》《我女若兰》实际上映时间却在之后。
曾壮祥导的第二段:几乎是全国语对白。帽子下不能揭开的秘密,高压锅砰然炸开的隐患,两处悲剧用平行剪辑。
万仁导的第三段:混杂英语、国语、闽南话,四人对话需要两个翻译。发音的区分对应身份标志,美国驻军、执政当局、本省居民。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7日 下午5:38
下一篇 2023年7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