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短片》:当知道一个人有故事后,再面对他的死亡便不那么容易

《杀人短片》:当知道一个人有故事后,再面对他的死亡便不那么容易

当知道一个人有故事后,再面对他的死亡便不那么容易
压抑滞重的故事。冷峻的氛围,昏暗的色调,痛苦的乐声。Side A,45min,怎样杀一个普通人。Side B,35 min,怎样杀一个罪人。法庭部分故意缺失,只剩下律师曾经的喜悦与当下的痛苦。青年无动机杀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支撑,刻意寻死,却在真正面对死时产生了莫大的恐惧。
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像上帝一样俯视着芸芸众生的悲哀…
再看完第五诫,理解了导演要表达的意思。“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滤光镜使整个片子在一种非常脆弱的环境下压抑地展开,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天空我也曾栖身过。好久之前看过的片子,居然一点都不记得了。今天片子一放我就觉得熟,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下面,演一点就想起一点于是越发的确信。后来突然想起了结尾。这么强悍的一部~
诸位,我们人人都残酷,我们个个是魔鬼,老是让人们、母亲和婴儿痛哭流涕,但在所有的人中间我是最卑鄙的混蛋!就让这一点从此成为定局吧!我不否认!我一生中每天都捶着自己的胸膛保证要痛改前非,却每天都在干同样没任务的勾当。如今我明白了,对于像我这样的人需要一次打击,需要命运的狠狠一击
法律跟杀人犯一样残酷无情!
教你如何去杀人再看着他被杀,两次杀人真是直观,油门伸出的脚和绞刑架下的垫板。那滤镜和遮挡据说用了600多个,修复版看醉了。基氏要健在和他的摄影伊扎克开发款APP绝对牛逼。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死命题配上大气的音乐,逼格满满。北影节资料馆。
与十诫第五诫的主要区别在片头和片尾。十诫的开头是律师关于法律的自白,比较直白,具有点题功能。这段自白在杀人短片中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死亡的意象:发绿的水、死老鼠、吊死的猫。仿佛是即将发生的谋杀的预兆。杀人短片的结尾同样更加含蓄,律师的悲伤止于表情,而没有“我恨你们”的哭喊。中间段落部分剪辑顺序有调整,此外,增加了一些律师和女友的交流。一处不错的加法是,在绞刑之后,增加了排泄物一滴滴流入盒子的镜头,解释了第五诫里为何要给那个黄色的盒子特写。总的来说,两个版本差别不大,杀人短片稍好,但看了十诫就无须再看杀人短片。值得一提的是,基耶的母亲死于车祸,而开车肇事的正是他的朋友。
滤镜打得多猛,连看几部波兰片感觉通篇是躁动不安的时代人心,罪与罚倒写得不深。挑不出什么问题,基耶的杰作,但他总拍人情,心里却很冷酷,不把自己当众生,不喜欢他。
重看,昏黄暗绿色调,光似乎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展示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崩溃的压抑,在我心里它不如“爱情短片”,但它的段落式叙事和基耶斯洛夫斯基试图表达的道理照旧深刻。人杀死人,无理由的暴力,都不算以牙还牙。法律杀死罪人也是暴力,简洁利落,那个黄色的便溺盒啊。重看觉得那个在他杀人之前,冲着他微微摇头,但什么都不做的人,是上帝或命运,他默默观看一切,从不试图真的改变什么。
“法律不应该仿效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个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以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防范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黄绿滤镜羽化至半黑遮挡出字幕,片头对死亡气氛的烘托不可谓不高妙,不过这个调子的确难以放在十诫系列剧中,太出格了。四个人际遇交织,Jacek、司机、律师,以及作为东窗事发之线索重新出现的果蔬店小姑娘。并非口号式的废除死刑,而是将全然社会化的人重新作为绝对个体来看待,将人在社会内有所行动,转换到人对社会有所行动的视角,将社会对人的反作用,视为“多数人的报复”。命运在“杀诫”中化身零工小子,被Jacek在厕所戏弄,却仍投以冷静甚至怜悯的审视。司机在上一集父女情深中从地下室出镜,却不知大限将至。充分尊重人的复杂、命的叵测,才能摒弃对这个主题是非二元简单又判然的论断。
卑鄙地戏弄他人的出租司机,自卑的神经质青年杰克,对将来充满向往的热血律师比约特,一场随时发生的无目标谋杀把他们拉到了一起。他们都曾在不经意中相遇过,杰克用绳子想勒死司机最后自己被判了绞刑,感觉充满了宿命论。一个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死可是法律真的能么?电影里那些滤镜暗角为电影增色不少
从开始出现的动物尸体,就知道这部片子的风格,无悲秋,无怜悯更没有生动待最后男主被吊死,全长80分钟….却在描述这十戒
同样是对死刑的道德质问,拉斯冯提尔那部黑暗中的舞者最后死刑戏也是承袭自基耶吧。不过基耶为了避免观众对囚犯的怜悯没有叙述犯罪动机,公正客观地用律师的道德焦虑来表现这种质问。但冯提尔直接将这种审问抛给观众,用犯罪行为的合理化主观化来朝道德家们吐口水哈哈。所以说基耶是爸爸,冯提尔是姐妹。
本来想说开头就把全片要表达的东西说完了,后面想,完全并非如此。画面上的暗影,既是全片最重要的色彩叙事(后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也是常用),又是高效且蔓延的将氛围铺到极点。多条线索的叙事,将碎片化分裂的社会图景如被灰尘沾染的万花筒呈现在观众眼前,是一场绝对极端的观看体验。不过,原谅我对基氏的哲学表达方式的不熟悉且不理解,总觉得本片单纯的影像方面迸发的刺激太多,从某种意义上,就像美国大片一样,余味重,但本味也浓烈,让我直呼受不了。
“如果一个公社的实力加强了,它就不会再把个别人的违法行为看得那么重;在公社看来,公众不再像过去那样没有节制地拿不幸的制造者出气–事实上整体从此开始小心谨慎地为不幸的制造者辩护,保护他不受那和愤怒情绪,特别是直接受害者的愤怒情绪的伤害。目的是为了防止更大的骚乱。随着一个公社的实力和自我意识的增长,它的惩罚规则也就愈加温和;报复仅仅注意,仅仅承认受害者的观点,而至高的权利却训练人们的眼光在评价行为时要变得越来越不带个人情绪,甚至受害者本人的眼光也要如此,虽然就像我们所提到的过的这要最后才实现,谁在良心里发明了‘良心谴责’–正是怨恨者!强大的怨恨中产生正义感,具有攻击型人格的最具备良心”。–尼采
这么短一个片,却是分了两次看掉。只留下一些破碎的印象。他们去哪里?他们去贫民区,我去富人区。 以及,死猫,行刑前的现场检查,砸收音机,吉普赛女郎算命,3段冗长的1个喜剧般闹哄哄的死亡一干细节加分。叙事顺序保留意见,唔,快乐滚蛋吧。音乐有些煽情讨厌。你让我说什么呢?killing
喜欢基耶电影的色调,还有悲天悯人的基调。缺少基督教文化浸染,可以理解,却不好共情。缺少教育的孩子,可能某一时刻突然就煞性大发,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决定人的生死。审判他的人也是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以血还血。说到底是一出压抑的悲剧。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7日 下午12:16
下一篇 2023年7月7日 下午12: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