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姝奇缘》:法国人不笼统地装逼,衣服上的小碎花图案 房间里大撞色的窗帘布 墙壁上清新阳光的草帽挂饰…

《双姝奇缘》:法国人不笼统地装逼,衣服上的小碎花图案 房间里大撞色的窗帘布 墙壁上清新阳光的草帽挂饰...

侯麦的关键词:坦诚,包容,所以很多剧本其实题材十分尖锐,但拍出来却成了喜剧。女孩子们实在是太可爱。其实从头到尾都看的我提心吊胆,如此直接的价值观碰撞,直到最后都没有撕起来也是奇迹了,换我大概绝交五百次了吧。。最后一句台词精妙!
乞丐、小偷与骗子也是一种生存技能,没有道德鞭挞。乡村女孩认为给遇到的乞丐都要施舍,遇到小偷骗子要现身严惩。讽刺的是,最后她为了生存,“装聋哑”卖画却成了她一直想批判的一类人。“失语的艺术家”带出个人思想:阐述自己作品的价值很重要。但语言亵渎了艺术,在艺术面前,沉默是最好的态度。
好像是第一次看与男欢女爱完全无关的侯麦,总觉得弗兰西斯哈两位主角是这里来的。这简直就是个现代故事,蕾内特和米拉贝尔就像21世纪的小资文艺青年一样因为模糊脆弱的道德观念不停拌嘴——有场戏可以形容为“圣母的终极对决”吧,只不过一个偏左一个偏右哈哈,非常有趣,强烈推荐
侯麦角色间对白有趣程度:女女>男女>>>男男
太爱侯麦的色感了
看了那么多电影,还是最喜欢侯麦的电影。宽容,坦然。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展现一种当下的生存状态,从容,随性。
这个机智诙谐的小品很动人有趣。被很多细节打动。侯麦的确有个tender soul,如透过女主角视角,对自然、植物和动物敏感怜爱的描述;而到了城市(巴黎),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乡下女孩要面对都市人的冷漠、谎言和互不信任。有对“说话”本身的思考,对于一向多话的侯麦电影,有一种自我解嘲式的自反性。
说起女生日常,印象里好像全是小清新,这部视角挺独特的,两个女生一直在辩论,探讨的话题很有趣,生活态度、价值观、生活中的困难之类。演员太自然了,完全没有表演痕迹,就像我和朋友平时聊天的感觉。
关于两个女孩的道德选择,第四部分最耐人寻味。A滔滔不绝地解释着艺术是不需要解释的(这行为就很矛盾),B反对,后来A不解释的沉默没能成功卖画,而B原本的观点也派不上用场,最终是B用了A的说法才卖出了A的画,执行内容与执行’讲述内容的形式’之间竟然是后者占上风。
侯麦电影里的红是生活里那点盐。
这片子一如既往的侯麦。“蓝色时刻”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乡下女孩蕾内特对世界、对他人、对艺术的关系中都是在寻求一种道德纯粹,一种“蓝色时刻”的宁静;而米拉贝与一切都拉起了距离,像是做民族学研究一样把城市的一切当作现象进行审视,她更注重人与人为了完成事务而必备的社交准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言说”与“沉默”似乎将四个故事串在一起。最后,在“沉默”与“言说”的配合中,两个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姑娘完成了艺术品的交易。蕾妮特似乎作出了很大的妥协,她的故事隐约影射着一些卢梭的教育思想,即现代城市对人道德的败坏。我觉得这片子有意思的点在于平常我不大会和米拉贝这种姑娘聊起来,对话可能会止于她说自己拿了别人偷的超市东西,但因为侯麦的电影,我听到了她的想法,有种脱离了信息茧房的感觉,电影的魅力即在于此。
如果加上爱情,这不就是现在的《阿黛尔的生活》与《烧女图》。
4++ 四段小故事串起巴黎女孩和乡下姑娘的际遇,以及她们各自待人接物上的观点碰撞和成长。人物鲜明,对话丰富,景物迷人,颇有以小见大之趣。也让我想起自己与剧中人年纪相仿时的一些轶事,那些互相玉成、美好坦荡、不足外道的特殊情谊。L’Heure Bleue 蓝色时光:昆学家法布尔先生定义:安静的诗意时刻
我们总是急于树立自己观点的独特,习惯高傲地将自己堵在墙角与更多观点对峙,但实际上或许并不在于我们坚持什么,而是爱上了这种独树一帜的感觉。侯麦作品里少见的没有一丝男女之情的特例,也是在台词交锋最多的一次表达。女孩在不同价值观间争论,最终坚持善良坦诚的姑娘不得不欺骗,世故聪颖的女孩却学会了借助道德审判,价值观与行为原则本身并无对错,争论的人更在意捍卫自己的独特。将生活的关系与现象滴入侯麦的显影液,未经加工的片段便会立刻集结显像,呈现出关系内在的推拉与解析。看似侯麦的少女心,也有千层深意。
很细腻的喜欢哲学思考的乡下哲思女见午夜寂静被车声打扰就哭泣,她就是神经质,想有个女孩一起体验“蓝色小时”。很认真的她,会付昨天没有零钱付的咖啡费,在车站施舍给人,钱不够向人求助却被当骗子。“绘画可以表现人的宁静”。为在巴黎生存,纯洁的女孩狠心卖画2000法郎,购者4000法郎卖掉
特别喜欢第三第四段!纯纯的女孩可爱,漂亮的女孩聪明。
非常喜欢最后的卖画一段,尤其是画廊老板被米拉贝指责后那个“蓝色时刻”,与第一段构成了可爱呼应。影片想法来自扮演乡下女孩的米凯尔的真实经历,她向侯麦毛遂自荐,但最后却因为跟电影里乡下女孩一样过于清晰固执的价值观而和剧组的其他演员都闹翻。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其实米凯尔现实中是巴黎女孩,而演米拉贝的杰西卡则来自乡下。后来,米凯尔在侯麦临终前起诉侯麦,试图讹诈合作者的权益,众多曾经为侯麦提供经历的合作过的演员纷纷为侯麦作证,包括杰西卡。米凯尔的无理请求虽然在判决中被驳回,但却成了侯麦人生最后最难过抑郁的事。
以惊悚片的格式打开,科教片的形态展开,爱情片的气质包裹,动作片的节奏扭动,伦理片的文本升华,喜剧片的语法谢幕——类型的翻腾,人物的鲜活,情感的共振!
1.这是侯麦电影中罕见地没有爱情的踪迹,但对道德困境的探讨、时而云淡风轻时而唇枪舌剑的哲学化对白和对【误会】母题的钟情,依旧是如假包换的侯麦。2.性格、出身与专业互补的两个女孩(良善正直一根筋的乡村画家vs.慵懒冷静的巴黎生态学大学生)在四个片段中相知相伴,激辩争锋,合作同行。段落一夜半凌晨宁静美妙的蓝色时刻令人想及日落时分珍贵神奇的海边绿光。3.段落二两路人因回答问路而起的琐碎争执与咖啡馆侍者拒绝找零的狐疑刁难既让人笑破肚皮,又彰显出人际关系中的疏离与不信任。4.段落三的街头面对乞丐、超市偷窃—反偷窃和火车站遭遇惯骗俱为典型都市日常情境,亦是社会心理学案例范本。5.段落四对言语的探讨极有趣味,艺术作品中的真道自现vs.解说评论与推销,装哑vs.雄辩。6.配色至美,二人服装由白绿对峙变为同穿红衣。(9.0/10)
4.5侯麦在这部电影的剧本里其实要说的太多,比如说对社会道德意识的讨论,对艺术品与艺术家的关系的问题,基本都是六个道德故事和喜剧与谚语系列的发展,但他别出心裁地用了两个女孩的友谊来包装这些大道理,所以我们看到了乡下女孩纠结的关于自然与工业的战争、关于责任与怜悯的边界,关于语言与艺术的态度,她对于城市女孩的影响在与游戏之中体现的分裂的融合,她们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南辕北辙,但最终总能通过一个游戏达成一致的意见,她们会经常打脸自己,做出与自己道德观不一致的行为,而还能为这些行为找到理所当然的借口,变为了自己曾经批判过的人,但侯麦的观点也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道德本身也是相对的,人类的道德瑕疵也是我们成为人类的原因,完美本就不存在,而我们其实也不用为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作品进行辩解,这只是合理化的借口罢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6日 下午6:10
下一篇 2023年7月6日 下午6: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