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Cannes71# 看了这个片觉得以前自己没看过长镜头……彻底跪了。终于想到一…

#Cannes71# 看了这个片觉得以前自己没看过长镜头……彻底跪了。终于想到一句合适的评论了:杨索都得让毕赣三分……这世界……

《地球最后的夜晚》:#Cannes71# 看了这个片觉得以前自己没看过长镜头……彻底跪了。终于想到一句合适的评论了:杨索都得让毕赣三分……这世界……
#Cannes71# 看了这个片觉得以前自己没看过长镜头……彻底跪了。终于想到一句合适的评论了:杨索都得让毕赣三分……这世界……
7分,在有更充足的资金前提下,毕赣对《路边野餐》做了一次全面升级。金马二刷之后,感觉整体又提升了不少,线索也更加清晰了。仍是一个浪漫的爱的故事,男主以梦境的方式,去达成他的思念,关于亲人,更关于爱人。
讲故事旅馆就能长住,有音乐歌厅就会开业,念咒语房子就会旋转,所有记忆里的地方都有魔力。吃了蜂蜜就会幸福,吃了柚子就会快乐,吃了苹果就会伤心,所有牵挂过的食物都有情感。我穿越时空,教孩子打球,与母亲送别,和情人看水晶吊灯。故事不会讲完,歌厅不会拆除,房子不会烧焦,在短暂里走向永远。
一小时整的3D长镜头,技术和摄影给跪了!后半段的梦境不仅揭开了谜团,还美得不像话。但也有<<路边野餐>>的问题,演员不说人话,台词让人翻白眼。
所有溢美之词都是苍白了。我跟男主一样,做了一场梦,并甘愿在梦里。
为了看这片子,我找了个能看这片子的工作。
《地球》在处理故事的方式上,跟《路边野餐》完全不一样,它是师承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前后两部分互文的故事是需要用符号串联的叙事拼图,骨子里其实是诺兰那种理工科的叙事编排方法。2D现实部分里,导演先给了各种散落的符号,蜜蜂,火把,胎儿,苹果,乒乓球,照片、野柚子、白猫、老鹰、扑克牌、港台歌星的名字等等,这些线索无法连串出完整的叙事情节。到了3D梦境部分之后,这些符号再次出现,被男主角的潜意识重组,这时候前后的信息可以在观众的脑中重组出一条清晰的故事线。一个男人被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伤害过,男人最后在梦中分别解开了与这个两个女人相关的心结,用一种超现实的浪漫方式自我自愈。不过梦醒了,叙事信息量叠加之后,男人的命运又多了一层不确定。这时候故事完整了,人物立体了,角色成长也完成了,特别硬!★★★★
2018年度最特别的一次观影体验,全程跪着看完。
犹如观看《头号玩家》,跟随罗纮武戴上眼镜,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又犹如《黑镜》般让人分不清梦境和现实,诗情画意,半梦半醒。
我们跟随他打乒乓球、坐摩托车、坐缆车,跟随他飞行,跟随他进入旋转的房间,见证灯火阑珊,天旋地转。
如梦如幻的色彩、精妙绝伦的画面、登峰造极的美术、美轮美奂的摄影,都让人瞠目结舌,无以言表。
观影过程如同喝了一杯烈酒,酣畅淋漓,如痴如醉;又如同站在山岗之巅,任由清风拂面,沁人心脾。
罗纮武说:“电影和记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是假的。”
然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却让我们明白电影也可以如此真实,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毕赣打造了一部“VR电影”,给我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电影又富有诗意,充满情调,浪漫无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人在吃东西的时候肯定来不及说谎话”有几个开心点:邰肇玫,左宏元,万绮雯…这个老派港台明星太可爱,电影里唱《墨绿的夜》的居然是个大阿姨,噗!最后的房子旋转,为啥不是天旋地转?哈哈哈…“从那个时候开始,对越危险的东西越感兴趣” 记忆分不清真假,它随时浮现在眼前,活在里面才可怕。“你还想跟我走多远?” 观影中途跟随男主戴上3D眼镜的仪式感,走入导演的长镜头梦境,一切没有改变的凯里,代表永恒的表和代表短暂的烟花,虚实难辨,“这个夜晚太短暂”…
一开始看的一头雾水 后半段就是爆爆爆的牛逼 虽然感觉导演玩的是同样的梗 但是上升到另一个等级以后就是戳得无法拒绝 完全拍出了我的梦境 跪求长镜头幕后花絮!2018.5.17 戛纳
说话不要太刻薄,给你3000万让你做场大梦,你倒是做一个看看。
吃瓜群众们看看蜘蛛侠不是挺好的嘛,非要给自己花钱买罪受…..
毕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荡麦宇宙,看这部电影就像是玩“密室逃脱”一样的体验,长长的路,湿湿的梦。戴上3D眼镜后,你会完完全全“进入”一个角色,在一个超过60分钟的长镜头里跟着引路人走了几个圈,天要亮了,梦要醒了,却压根不愿从梦魇中醒来。
从2D的现实通往3D的梦,现实中的记忆混乱如谜,梦中的世界却清晰如镜。这是一场关于失去和寻找的梦,因为失去而寻找,为了寻找而失去。失去的永不再回,找回的面目全非。表是永恒,却停止不动。烟花是短暂,刹那间生灭,一世轮回。有一个地方叫凯里,我在电影里,去过两次。我知道我还会再去,因为毕赣的梦才刚刚开始。
感觉路边野餐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的trailer,美术摄影技术环节的提升实现了毕赣如梦之梦的设定,让影像本身变成一个不需要讲述任何故事也不需要承载任何表达的主体,真正的沉浸感,离故事越来越远,离技术越来越近,而最让人好奇的是,导演的下一部拍什么怎么拍。
把《路边野餐》重拍了一遍,弥补了前作的很多缺陷,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3D长镜头把影像氛围做到了极致,足以能让人沉醉其中,但与此同时彻底抛弃角色,毫无意义的炫技成了弊端,其实跟迈克贝沉迷于构思设计《变形金刚》系列的特效场面是一回事。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至少没有欺骗,预告片放出来很多,导演特辑也说的清清楚楚这是怎样的一种影片。但在跨年夜上映某种程度上是逆大众气氛的行为,很少有人愿意在跨年夜丧丧的,所以被大众恶评好像成了“理所应当”?好像成了“想要钱就得承受着”?但这些大众好像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电影上映的档期与节日气氛没有必然联系;电影的片名与影片类型没有必然联系;电影的营销与电影本身没有必然联系。 《地球》预售票房的成功并不是什么中国艺术电影的里程碑,只能代表中国电影观众并没有成熟。一个成熟的普通观众不可能恶评《地球》这样的“真电影”,也不会有在跨年夜去抢购《地球》这样的冲动行为。
《路边野餐》时就觉得和毕赣最像的是诺兰,看完《地球》更确认这一想法——前半部的现实碎片并非真实发生,而是虚实相并,把两个相差十二年的不同时空进行表层的逻辑建构。后半部的梦境沉浸则把主角打进时间的深井里,捞起自我镜像并与之对话,在幻觉里追寻逝去的时光。于我而言,全片最佳的一场戏,是红发张艾嘉与黄觉“再也不见”的相视。可惜,时间的空间化、舞台化带来机械感与生硬感,远不如前作。
1989那年,毕赣导演出生
以黑色电影的类型外壳书写了一次升级版的《路边野餐》,在延续“时间与记忆,空间与梦境”的主题下,对视听语言进行了一次精致升华。前半部分的写实与后半程的写意,核心元素的对应与映照、叙事碎片的弥合、时间线的捋顺与延展,俱得到和顺的统一,可以清晰地将前后人物对比并归位,或许解读空间反而不如野餐,但在观赏的亲和度上更进一步。记忆是梦境的接驳口,3D段落如深潜的梦境,演绎现实之不可为,长镜头契合梦境的视点自由转移属性,那些欲望的深渊、无法挽回的过往、卑微的希望与苦苦的追寻,在爱的咒语魔力下,如美丽的谶言,将我们脑海中回忆的废墟迷宫逐一还原,停滞钟表指代的儿时定格记忆,波光反射的幻梦一场,时间永远是最伟大最残酷的魔法师。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6月30日 下午3:38
下一篇 2023年6月30日 下午3:39